夏季養生

想要擺脫苦夏 得先學會吃苦

進入夏季, 隨著氣溫攀升, 不少人出現“苦夏”症狀, 如精神不濟、胸悶心慌、身體乏力、食欲不振等等, 有的人還時有低熱。 “苦夏”雖然不是病, 但能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人的精神面貌、身體健康和工作效率, 應該加以重視。 如何才能擺脫惱人的“苦夏”症, 專家提醒, 得先學會“吃苦”。

引發“苦夏”的兩大因素:氣候和體質

“苦夏”並不是一種器質性病變, 主要是因氣候和體質因素引起。 據健康863網的保健專家介紹, 氣候是引發“苦夏”的首要因素。 夏季天氣炎熱, 氣溫高、濕度大, 人體受此刺激, 通常體溫調節、水鹽代謝及消化、迴圈、神經、內分泌和泌尿系統等都會發生顯著的變化, 容易導致人體代謝增強和營養素消耗增加, 並造成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和食欲減退, 從而表現出倦怠、無力、厭食、心悸、失眠等症狀。

體質因素是引起“苦夏”的另一原因。 天氣熱, 人的消化機能會受到影響,

腸胃也容易因吃較多生涼食物而受到刺激, 因此胃腸道消化吸收功能虛弱者和兒童、老人等, 比較容易出現“苦夏”症狀。 同時, 長期處在空調環境的人, 如辦公室白領等, 也容易因室內外溫差過大和身體缺水、缺乏新鮮空氣等因素, 讓暑濕邪氣乘虛而入, 造成體質下降, 產生種種“苦夏”症狀。

“苦夏”還得“苦”來治:少吃涼食 多吃苦味食品

不少人以為多吃冷飲或生冷食品, 有助消除“苦夏”症狀, 但事實上很可能適得其反。 專家提醒, 天氣炎熱時, 適量吃些涼食, 能起到一定的解暑降溫作用, 但過多食用就容易使胃腸溫度下降, 並導致胃腸功能紊亂, 甚至損傷脾胃, 不但可能影響食欲, 更可能誘發腹痛、腹瀉等病症。

多吃苦味食品才是對付“苦夏”的好辦法。 中醫認為, 夏時暑盛濕重, 心火當令, 而苦味食品既能泄暑熱, 又可燥濕邪, 利於恢復脾胃納運的功能。 現代科學研究也證明, 苦味食品多含有生物鹼、氨基酸、苦味素、維生素及礦物質等, 具有消暑退熱、促進血液迴圈、舒張血管等功用。

因此夏季多吃一些苦味食品, 不僅能清心除煩、醒腦提神, 而且還可解暑去熱, 增進食欲、健脾利胃。

吃苦味食品有講究:合理選擇 科學食用

在夏季應該多吃一些“苦”, 但同時也應注意合理選擇, 科學食用。 專家表示, 苦味食品並不單指味道發苦的食品, 除了苦瓜、苦筍、苦菜、苜蓿、蕪菁等人所共知的苦味食品外, 萵筍、芹菜、苔菜、絲瓜、葫蘆和瓠子等, 也屬於苦味食品。 此外, 茶葉、咖啡、啤酒、巧克力等帶苦味的食品也同屬此類。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 物極必反, 苦味食品雖然可以多吃, 但也不是完全沒有節制, 太過量同樣可能不利健康, 應適可而止。

至於苦味食品的食用方法有很多, 比如, 苦瓜既可涼拌也能炒肉、燒魚;用苦筍、排骨、青菜等原料可做成多種佳餚;鮮芹菜可加水煎劑, 或以開水燙後絞取其汁食用;苜蓿可取其鮮嫩莖葉煸炒成菜;蕪菁食用部分為其根莖, 醃制後可作下粥之菜;絲瓜、葫蘆和瓠子, 均可做湯或炒肉等等。

小貼士:

要想徹底擺脫“苦夏”, 在“吃苦”的同時, 還需加強其他方面的自我調理與保健,

比如多喝水、粥, 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 促進新陳代謝, 增強體質;控制肉食、生冷食品和甜食、碳酸飲料等, 以免加重胃腸負擔;重視夏季的作息規律, 注意睡眠保養;開空調的時間有所節制, 居室注意通風換氣;注意自我心理調節, 防止“情緒中暑”;同時堅持體育鍛煉, 保持強健的體質等。 如是, 消除“苦夏”自然不是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