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專家稱“PM2.5口罩”不能有效阻擋顆粒物

專家表示, 目前市場上有大量PM2.5口罩出售, 但國家尚未對PM2.5口罩制定品質標準, 市場產品存在魚龍混雜, 品質摻假的現象。 並呼籲相關部門能從宏觀上予以指導, 以保障行業規範發展。

網店售PM2.5口罩月入上萬

李小姐有嚴重的過敏性鼻炎, 季節交替時, 空氣品質下降, 她的鼻子就能準確發出“警報”, 出現鼻塞、噴嚏不止的症狀。 每當此時, 她都會購買一疊口罩備用。 近日, 她發現網上不少口罩號稱能阻隔PM2.5顆粒, 這引起了她的興趣。 不過, 李小姐購買了一款10多元的PM2.5口罩佩戴後, 依舊噴嚏不止, 這讓她對廣告的真實性產生了懷疑。

記者在淘寶網搜索發現, 很多口罩自稱能阻隔“PM2.5”, 銷量排名靠前的有不少知名品牌, 而一些非知名的小品牌賣得也不錯。 其中不少口罩在保暖的傳統功能上添加了很多 “新概念”。 如一款價格12元的口罩自稱夾層中使用了活性炭, 能防塵、防病菌、防甲醛、防二手煙, 並將“可有效防PM2.5可入肺顆粒”的描述放在醒目位置。 另一款價格30多元的“鼻罩”, 稱使用的是帶靜電的複合纖維無紡布, 由熔噴超細纖維構成的高效空氣過濾材料, 可以達到過濾PM2.5顆粒的效果。 更有一款醫用一次性口罩, 也號稱是PM2.5口罩, 是最廉價的抗菌產品, 同樣賣得很火。 同時, 一些口罩雖然沒有標注PM2.5字樣, 但賣家在推薦時, 大部分聲稱所售口罩是加厚的,

面料好, 灰塵和PM2.5都能很好地被隔離。

一名賣家告訴記者, 目前口罩銷量是夏天的4倍, 最熱賣的是PM2.5口罩。 “同樣來買口罩的, 聽說有PM2.5口罩, 自然會選擇防護性能更好的。 我們最熱門的一款月銷量3000多個, 已經累積賣出3萬多個。 ”該賣家同時透露, 目前網上口罩的產品有數十種, 銷售口罩的店鋪多達400多家, 其中PM2.5口罩價格從1元到40元不等。 “之所以那麼多家店鋪在賣口罩, 是因為銷量好, 利潤高。 不少顧客一次性就購買五六個, 甚至買一盒, 每月銷售千餘個, 可賺上萬元。 ”

PM2.5口罩尚無民用標準

記者調查發現, 不少市民都聽說過PM2.5, 卻對PM2.5的具體含義不甚瞭解, 而更不懂得識別PM2.5口罩。

在醫院工作的秦小姐表示, 她日常工作佩戴的醫用口罩主要針對PM3以上的可吸入顆粒物,

而對市場上PM2.5的產品不甚瞭解, 只知道活性炭口罩主要作用是吸附異味, 肯定達不到PM2.5的防護效果。 從事裝修工作的汪先生則稱, 他經常使用N95口罩, 聽說有阻隔PM2.5的功效, 但透氣性較差, 帶一個小時就憋得難受, 肯定不適合日常生活使用。

那麼, 消費者如何辨別PM2.5口罩的真偽?目前國內針對PM2.5防護有何技術標準?

對此, 中國抗菌協會相關專業人士趙丹青表示, 目前國家針對民用口罩市場並沒有品質標準。 而針對PM2.5口罩的辨別, 普通市民光靠用手摸或眼看是無法識別的, 必須用儀器在實驗室進行判斷。 市場上大多口罩都達不到阻隔PM2.5的效果, 因為要阻隔PM2.5的, 對技術有較高的要求。 拿市場上銷售最多的活性炭口罩來說,

其製作工藝是在濾材上塗抹了一層活性炭粉, 不能過濾PM2.5顆粒, 相反, 本身還是顆粒來源。 而人們熟悉的N95口罩定位於給工業領域的勞動者提供專業防護, 例如在礦山、化工廠等惡劣環境下工作, 這類口罩的防護等級越高對正常呼吸的阻力越大, 佩戴時的舒適度也會比較差。 此外, 口罩本身的防護效果並不等同於最終的防護效果。 如果使用者選擇的口罩和面部曲線不太貼合, 或者沒有正確的佩戴而造成密封性不佳, 也會影響實際防護效果。

專家:佩戴應該“因時而異”

隨著市民健康環保意識的增強, 對口罩的要求也逐日提升, 從普通的棉質口罩, 到醫用口罩、工業防塵口罩、PM2.5口罩……是否有必要在日常生活中佩戴PM2.5口罩?

中國抗菌協會秘書長張迎增告訴記者, PM2.5是指大氣中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 可以被直接進入人體支氣管, 干擾肺部氣體交換, 引發包括哮喘、支氣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PM2.5的另一個危害在於它是病源微生物 的重要傳播載體, 會為疾病傳播推波助瀾。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資料:目前全球每年死亡人數約為5200萬人, 其中因微生物有關的疾病造成的死亡人數約占33%。 當然, 由於人體自身的抵抗力可以恢復短期性的霾危害, 因此短期的PM2.5環境不會對身體造成嚴重損害。 因此他建議, 在秋冬季節空氣比較乾燥, 空氣中 PM2.5的含量會相對較高時, 市民可以適當防護, 且儘量減少外出, 多喝開水潤肺。

“消費者抗菌意識在逐步加強,

這是好事, 但目前市場上有大量的pm2.5口罩出售, 很多企業都看到了PM2.5帶來的商業機會, 但其中產品魚龍混雜, 消費者的辨識能力不強, 容易花了冤枉錢。 ”同時, 他也呼籲相關部門能從宏觀上予以指導, 以保障行業規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