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預防

骨感女孩小心低血壓

曾小姐在一家雜誌社當編輯, 她仿佛一年之中都在畏寒。 夏天同事們呆在空調房裡享受冷氣, 她卻凍得直哆嗦;冬天明明外面很暖和, 她穿羽絨衣仍手腳冰冷。 奇怪的是她每天睡得香、吃得多卻總是覺得累, 尤其一到下午就提不起勁, 趴在桌子上呵欠連連直流眼淚, 甚至出現心慌等跡象。

她不得不到醫院看醫生, 結果檢查發現, 她的血壓只有75/50毫米汞柱, 醫生告訴她, 她每日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就是低血壓在作怪。 “低血壓” 多見於體質瘦弱的女性 一般普遍認為, 正常成年人的收縮壓為90~140毫米汞柱,

舒張壓為60~90毫米汞柱。 成年人如果收縮壓低於90毫米汞柱、舒張壓低於60毫米汞柱, 就叫“低血壓”。

“低血壓” 多見於體質瘦弱的女性, 另外該病也有家族遺傳背景, 老人和病人也可能得低血壓。 低血壓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 其中急性低血壓是指血壓由正常較高水準突然下降, 其主要表現為暈厥與休克兩大臨床特徵, 多見於暈厥、心肌梗塞等。

而慢性低血壓有以下幾種:

1.體質性低血壓, 又稱原發性低血壓。 這種低血壓最常見於年輕苗條女性。 它可以完全無症狀, 或僅有乏力、心悸等。

2.體位性低血壓, 又稱直立性低血壓。 正常人站立時, 收縮壓可暫時下降, 舒張壓不變, 但收縮壓可在30~40秒內回復正常。 如從平臥位變為直立位或直立後血壓下降超過50毫米汞柱,

且持久不回升者, 稱為“體位性低血壓”。 這種情況常見於植物性神經功能紊亂、久病之後或服某些藥物後。

3. 患有內分泌疾病而導致的低血壓, 如甲狀腺功能低下、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垂體前葉功能減退症。

4.患有慢性消耗性及慢性營養不良疾病導致的低血壓, 如惡性腫瘤、結核病、肝炎等。

5.患有心血管疾病導致的低血壓, 如慢性心包積液、嚴重二尖瓣狹窄。

6.藥物性的低血壓:服用降壓藥、鎮靜藥等藥物治療的過程中有時會出現。

女性低血壓多由以下兩大原因造成:

1、營養不“夠”:雖然現在不少白領女性可能經常聚餐或應酬, 看上去吃得光鮮, 但臨床發現很多“瘦弱”的女性其實營養遠遠不“夠”。 “這裡的不夠並非是指量的不足,

而是指吸收營養的不均衡, 飲食結構的不足。 ”吳主任稱, 現在物質豐富, 能吃飽已不是什麼大問題, 但是很多年輕女孩為了保持自己苗條的身段, 體現“骨感美”, 長時間不吃脂肪含量以及蛋白質含量豐富的食物, 結果導致體內營養供應不足。

2、缺乏運動:不少低血壓女患者都表述, 為了繁忙的工作和學習, 每天極少進行體育運動, 一天到晚屁股總粘著凳子。 “久而久之, 血管的活動也隨之減少, 使得血管的反應性也慢慢變差, 一個簡單的蹲下站立的動作也會使得血管一時間反應不來, 血壓不能輕易的回升。 ” 治療低血壓大多無需吃藥 低血壓雖不一定都是疾病的表現, 但長期血壓下降, 會導致血液迴圈緩慢,

人體遠端毛細血管缺血, 以致影響組織細胞氧氣和營養的供應以及二氧化碳和代謝廢物的排泄。

同時, 人體大腦和心臟的血液供應也受到影響。 長此以往, 身體可能還可能出現其他功能下降, 如視力、聽力下降, 誘發或加重老年性癡呆, 跌倒導致骨折發生, 心情壓抑等情況經常發生, 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若出現有頭痛頭暈、胸悶氣短、精神不振、睡眠不良、胃口不好等低血壓症狀或體檢檢查到有低血壓的情況, 應該馬上到醫院, 讓醫生診斷低血壓的種類。 ”。

如果屬於生理的, 除了平時應加強參加體育活動, 還要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飲食習慣, 建立正確均衡的飲食觀;如果屬於病理性的, 則要儘快在醫生的幫助下找出病因,

儘早對症治療, 以免延誤病情。 臨床回饋認為, 一般年輕女性的生理性低血壓愈後良好。 所以, 有生理性低血壓狀態的年輕女性, 如果沒有明顯症狀, 一般無需吃藥。

平時多吃高營養、易消化和富含維生素的食品, 適當飲茶, 例如用肉桂、甘草和人參泡開水當茶飲;起居中應注意變換體位時動作緩慢些;因其他疾病求醫時, 應主動告訴醫生自己有低血壓, 以避免使用明顯降低血壓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