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中藥忌口講究多 六種忌口要注意

我們平時食用的魚、肉、禽、蛋、蔬菜、瓜果及油鹽醬醋茶等都有各自的性能, 對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藥物的治療作用, 均產生一定影響。

所以, 傳統中醫很講究服用中藥須注意飲食忌口。

吃中藥飲食禁忌

1.忌蘿蔔

服用中藥時不宜吃生蘿蔔(服理氣化痰藥除外), 因蘿蔔有消食、破氣等功效, 特別是服用人參、黃芪等滋補類中藥時, 吃蘿蔔會削弱人參等的補益作用, 降低藥效而達不到治療目的。

2.忌濃茶

一般服用中藥時不要喝濃茶, 因為茶葉裡含有鞣酸, 濃茶裡含的鞣酸更多, 與中藥同服時會影響人體對中藥中有效成分的吸收, 減低療效。 尤其在服用“阿膠”、“銀耳”時, 忌與茶水同服, 同時服用會使茶葉中的鞣酸、生物鹼等產生沉澱, 影響人體吸收。 如平時有喝茶習慣, 可以少喝一些綠茶, 而且最好在服藥2至3小時後再喝。

3.忌生冷

生冷食物性多寒涼, 難以消化。 生冷類食物還易刺激胃腸道,

影響胃腸對藥物的吸收。 故在治療“寒症”服中藥如溫經通絡、祛寒逐濕藥, 或健脾暖胃藥, 不可不忌生冷食物。

4.忌辛辣熱性

辛辣食物性多溫熱, 耗氣動火。 如服用清熱敗毒、養陰增液、涼血滋陰等中藥或癰瘍瘡毒等熱性病治療期間, 須忌食辛辣。 如蔥、蒜、胡椒、羊肉、狗肉等辛辣熱性之品, 如若食之, 則會抵消中藥效果, 有的還會促發炎症, 傷陰動血(出血)。

5.忌油膩

油膩食物性多黏粘膩, 助濕生痰, 滑腸滯氣, 不易消化和吸收, 而且油膩食物與藥物混合更能阻礙胃腸對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 從而降低療效。 服用中藥期間, 如進食葷膩食物, 勢必影響中藥的吸收, 故對痰濕較重、脾胃虛弱、消化不良、高血壓、冠心病、高脂血症、高血黏度以及肥胖病等患者更須忌食動物油脂等油膩之物。

6.忌腥膻

一般中藥均有芳香氣味, 特別是芳香化濕、芳香理氣藥, 含有大量的揮發油, 賴以發揮治療作用, 這類芳香物質與腥膻氣味最不相容。 若服用中藥時不避腥膻, 往往影響藥效。

如魚、蝦、海鮮腥氣, 牛羊膻味。 對那些過敏性哮喘、過敏性鼻炎、瘡癤、濕疹、蕁麻疹等過敏性皮炎患者, 在服用中藥期間必須忌食腥膻之物, 還應少吃雞、羊、豬頭肉、蟹、鵝肉等腥膻辛辣刺激之發物。 因為這類食物中含有異性蛋白, 部分病人特別敏感容易產生過敏, 從而加重病情。

除上述之外, 肝炎、慢性胃腸炎患者服用健脾、溫胃和胃藥時, 忌食大蒜, 因為大蒜中含有蒜素能刺激胃腸黏膜, 使黏膜充血, 所服的中藥就不能有效地發揮其治療作用;水腫患者服用利尿退腫等中藥時, 還應少進食鹽;服用止咳祛痰藥時, 應忌食過鹹、過甜的食物, 同時應忌煙、酒、魚、蝦、蟹等發物, 以免助濕生痰, 加重咳嗽;服用安神藥時應忌濃茶和咖啡。

吃中藥的方法

1.溫服:很多中藥都是和溫服的, 中藥煎好以後放置一會, 等到不冷不熱的時候喝。 如平和補益藥物。

2.熱服:如果患上的傷風感冒的疾病, 最好可以趁熱吃中藥, 這樣體內的汗液才會揮發的, 驅寒通經脈的藥物也是這樣的做法。

中藥什麼時候喝最好?

喝中藥時選擇正確的服藥時間, 才會得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對中藥更是如此。 服中藥的時間要根據病情和藥物的性質來定。 大多數藥物宜在飯後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服用。

中醫在配伍運用中藥時, 講究“四氣五味”, 根據藥性的寒、熱、溫、涼, 並參考辛、甘、酸、苦、鹹五味來配伍組成方劑。 空腹服藥時, 寒涼藥或者五味偏重的藥物都可能對胃黏膜造成一定的損傷。

不同類型的中藥,

服用時間也不同。 肝、腎、腸道疾患, 宜飯前服藥;眩暈、咽喉疾患宜飯後服藥;瀉下藥、滋補藥、驅蟲藥宜空腹服;安神類藥宜睡前服用。

這都是根據病情的不同和藥物作用的特點, 對服藥時間做出的大致要求。 在用藥時, 醫生會根據患者身體變化調整用藥, 用藥的方子不會局限於某一類藥, 再加上患者長期服藥, 難免會對胃黏膜造成損傷, 所以建議長期喝中藥湯劑的人, 在飯後30~60分鐘內服藥, 以減輕藥物對胃黏膜的直接刺激。

精彩推薦:服用中藥需警惕過敏 哪幾類中藥易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