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運動

怎樣把太極拳融入生活之中

太極拳可以養生, 又可以搏擊, 是全世界最多人練習的運動之一。 很多人受益于養生, “文無第一, 武無第二”的觀念, 或多或少影響著每一個練武人。 習武者要打得好、增加戰鬥意識, 就必須有這個“武無第二”的自信。 然而, 這個觀念也阻礙了新知識和新經驗的汲取, 容易錯過學習更好技術的機會。

武壇素有“三年小成, 十年大成”的諺語。 據說獲小成者, 勢正招圓, 內壯外強;得大成者, 伸手能練拳, 開口能明理, 落筆能立論。 達此境界的成功之路是漫長而艱辛的。 然而其中也確有一些妙趣橫生、一箭雙雕的途徑——把練功融入生活之中。

武術先賢們曾在這方面留下了很多動人的故事, 給後人以有益的啟示。

將陳式太極拳從一族之技始傳外族而使之廣于全球的陳長興(1771-1853)先生, 自幼隨父學武, 終日不忘練拳。 隨時隨地都有練武之法、習拳之要。 坐時, 則頭頂身直, 端正不倚;行時, 必以意作圈, 默思拳技;就連拿筆放杯也暗含“問勁”。 所以他練起拳來, 立身中正, 動止有威儀。 前人有文稱他立於人眾中, 雖多人推擠, 腳步絲毫不動。 近身者如水觸石, 不抗自頹。 時人因此而稱其為“牌位先生”。

為發揚八卦掌作出卓越貢獻的程廷華(1849-1900)先生, 少壯時從深縣來京, 以做眼鏡為業, 時人稱為“眼鏡程”。 約三十歲時, 他拜于董海川門下, 每天磨眼鏡片時, 總是一腿半蹲支撐,

另一腿彎曲, 將腳置於支撐腿的膝蓋上, 如此左右交替, 獨立勞作。 外間的人隔桌看他, 似坐在凳上一般。 這樣工作一天, 就象練了一天腿功, 為掌握和運用以動制靜、遊走不息的八卦掌技法練就耐久的腿功, 而成為當時著名的技擊家。

被譽為“千斤王”的王子平(1881-1973)先生, 也經歷過這樣的歷程。 有文記載他少小時, “早上洗臉先把手伸進洗臉盆裡, 拿一會兒大頂(鼎)再洗臉。 早晚上下炕也是翻上跳下, 做蹦跳和輕身術的鍛煉”。 這都為他後來精研各家拳技, 崛起于武林, 成為“南山搏猛虎, 深, 深潭驅長蛟”的武術家打下了堅實的根基。

不少武術家為了“外練筋、骨、皮”, 還多年堅持睡木板床, 即使是寒冬季節也仍只鋪一張涼席。 這類故事不但值得欲求大成者效法、欲求小成者模仿,

就是僅想練武健身或防身者也可資借鑒。

就是在社會發展到現代化的今天, 不少習武者也保持了這一良好的傳統, 他們採用了一些新的方式、方法穿插在快節奏的生活之中。

為了解決手掌立不起來, 做不好推掌、亮掌等類動作, 可以在坐著看電影、電視和談話時, 將兩手掌(手心向下)按放於臀部兩側的坐椅上(手指向後), 然後屈肘下壓。 在坐、站和行走時, 可以把右(左)臂屈至小臂與地面平行, 掌指併攏, 塌腕成掌心向外, 指尖向上;左(右)臂亦屈至小臂與地面平行, 再用大臂的內側推擋在右(左)手指腹部, 並用左(右)手抓握住右(左)大臂的下段。 然後左(右)手回拉, 右(左)掌根外推。 上述兩法都能有效地提高立掌所需的柔韌性。

為了解決肩關節柔韌性差, 做不好上架、掄臂這類要求手臂向上、向後劃弧動作的問題, 不妨在乘坐公共汽車或電車時放棄坐席的安舒, 一手抓住車廂上方的扶手;在保持腳步站穩, 以同側肩向前傾壓。 以提高肩關節的柔韌性。

為了解決下肢柔韌性差, 腿踢不高或者踢腿姿式不正確等問題, 可以在看書讀報或伏案學習時, 把腳放在與腹同高的桌面或平臺上, 伸直兩膝進行耗腿(亦寫作“號腿”)練習。 耗腿時注意擺正姿式。 耗正腿時, 支撐腿腳尖對正前方, 被耗腿腳尖向正上方, 鼻尖和兩腳尖和兩腳尖上下相照。 耗側腿時, 支撐腿腳尖儘量外展, 被耗腿腳尖向正上方, 上體沿垂直軸向支撐腿一側擰轉,

使兩肩與被耗腿的腳尖、支撐腿的腳根上下相照。 這樣“耗”, 不僅能有效地提高下肢肌群、肌腱和韌帶的伸展性, 而且能養成正確的踢腿、控腿姿態。

為了提高平衡穩定能力, 可以採用單腿支撐的提膝獨立式來穿、脫鞋、襪;為了解決練功時不易集中思想的問題, 可以在上床時和剛醒時練一會坐勢或臥勢靜功。 入睡前練靜功, 有助於排除雜念, 輕鬆地入睡;剛醒時練靜功, 又有利於儘快動員機體進入工作狀態。

總之, 只要用心揣摩, 舉一反三, 生活中處處可以採用一舉兩得的練功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