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養心之做本分事
我們時間萬物跟我們的生活中都是有禪理的。 我們這些思想都是要靜心。 我們說道法在經常都在生活中無處不有的存在, 但平常人不一定知道他的存在。
聽樓師宇烈先生講禪, 問及我等方外人物是否也可以修禪, 老先生微微一笑說, “行亦禪, 坐亦禪, 語默動靜體安然”, 禪的智慧無處不在, 芸芸眾生日常生活萬事萬物都有禪理。 再問從何處著手, 老先生引用了三位著名禪師的三句話:“做本分事, 持平常心, 成自在人。 ”頓如醍醐灌頂, 受用非凡。
1、做本分事
淨土宗和天臺宗, 都有自己明確的修行方法, 念佛啊靜坐啊什麼的, 禪宗雖名為“禪”, 但恰恰是破除對“禪相”的執著, 不拘泥於任何有形的具體的禪修方式。 那麼禪宗追求的修行方法又是什麼呢?就是化有形為無形, 把禪修的精神落實在生活中, 在時時處處事事上保持禪心。 這聽起來很難很玄, 但落實起來也不是全無下手之處,
這句話是唐代著名禪師趙州和尚的話, 趙州和尚的道場在河北的柏林禪寺, 我曾經去過兩次, 氣象非常好, 現在正大力推行“生活禪”。 趙州和尚有個著名的公案:吃茶去!相傳每個到禪寺的人都來問禪師, 如何修禪, 每次趙州和尚都是一句話:吃茶去!根器很高的人當時就頓悟了。 這是什麼意思呢?茶是寺院裡最最普通尋常的食品, 而喝茶是寺院裡邊最最平常最最本分的行為, 趙州和尚用“吃茶去”來提醒人們要在本分的事情中去體會禪的道理, 禪不離本分。 最美妙的東西就是你身邊的事情, 那些你現在就能做的, 你自己能夠做的——小事情。
人生活在世上, 禪在人心中, 所以修禪絕對不能離開生活,
很多人胸懷大志, 說我生下來就是要做大事情的, 我要成為大人物, 建立不世之功業。 他們的口頭禪是我著眼於我的“遠大目標”。 但是過於重視遠大的目標往往會忽視過程, 而過程是由平常一件件的本分小事來組成的。 有的時候不過分追求“有所得”, 著眼於身邊本分事, 著眼於過程, 反倒最後能夠有所得。
《Seven Habits》裡邊有個“影響圈和關切圈”, 講的其實也是這個道理。 一個人的所有事情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你關心的, 一類是你不關心的。 而在所有關心的事情裡邊, 又有兩類, 一類是你能夠影響的,
好高騖遠的人只把注意力放在關切圈裡, 認為自己很能幹, 不屑去做影響圈內的小事, 久而久之, 就變成沒有能力去做那些小事了, 我們把這個叫做眼高手低。 同樣兩個下屬, 領導分配同樣的小事情給他們做。 一個自視很高, 不屑於做, 做的時候就耍小聰明, 馬馬虎虎, 對付著完成任務。 另外一個呢, 認認真真地去做, 做完之後還想老闆有沒有別的需求, 預料到老闆的下一步需求, 並同時完成。 你說, 下次再有機會的時候, 老闆是給第一個人還是第二個人呢?這就是本分事。 人生的基礎就是本分, 連本分事都做不好,
本分事還有個特徵, 就是跟自己有關;非本分事則是跟別人有關的。 怨天尤人, 哭爹罵娘, 完不成任務找理由找藉口, 把責任推給別人都是典型的非本分事。 有句名言叫: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 其實這句話對整體是對的, 對個體則是容易有誤解的!匹夫有責就是人人都有責任, 人人都有責任其實就是我沒有什麼責任啦, 是別人的事情。 真正的說法應該是:天下興亡, 我的責任。 遇到事情, 挺身而出, 迎接壓力, 承擔挑戰, 才是本分事。 自己的責任自己抗, 不要推給別人, 把“責”推給了別人, 其實就變成了“債”, 所謂責無旁貸嘛!這樣的債利息可是大大的。 一個人的發展, 既需要才能, 也需要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