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醫刊匯:科研醫術兩不誤,醫生如何分身提高醫術?

醫刊匯:科研醫術兩不誤, 醫生如何分身提高醫術?

我們都知道, 醫生這個行業是很忙很累的一個職業。 醫學又是知識更新快, 需要活到老學到老的一個學科。 醫生面對的是病人的疾病, 需要維護生命的健康。 有人說醫生是以損耗自己的生命來維護他人的生命。 這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醫生這個職業的辛苦。

然而, 現在醫生們面臨的不僅是職業本身的需要的體力透支, 還要面臨緊張的醫患關係, 和職稱晉升上的論文寫作壓力。 這幾種壓力壓得醫生喘不過氣來。

因此, 應時而生出了許多了對醫學職稱評價體系產生的一些懷疑。

他們的觀點是:以論文為導向的醫生評價制度, 既背離了醫學宗旨, 也損害了患者利益。 醫生寫論文沒有錯, 但不該被論文所“綁架”。

在全球四大科學論文檢索系統中, SCI最權威。 因此, 很多醫院出現了“SCI崇拜”, 盲目追求SCI論文數量, 並將發表SCI論文作為評價醫生的主要依據。 實際上, 正如GDP不能全面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 SCI也不能全面反映一家醫院的醫學實力。 對於臨床型醫生來說, SCI論文只能證明其科研能力, 無法證明其臨床水準。 而患者最看重的恰恰是臨床水準。 一位醫生好不好, 不在於寫了多少論文, 而在於看好了多少病。

目前, 有網站在近2000名三甲醫院醫生中進行問卷調查。 結果顯示, 近八成醫生發表論文就是為了評職稱,

而不是出於興趣。 超過1/3的醫生認為發表論文對提高醫術不重要。 這一現象反映了我國畸形的醫生評價體系。 在多數醫院, 發表SCI論文是晉升高級職稱的必要條件。 論文與職稱掛鉤, 職稱與薪酬掛鉤。 一名醫生醫術再高, 如果沒有高級職稱, 不僅無法獲得合理的薪酬, 而且無法獲得公正的社會評價。

在現行的醫生評價體系下, 論文多少、職稱高低和臨床水準並不相稱。 會看病的醫生不會寫論文, 會寫論文的醫生不會看病, 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現象。 很多醫生臨床水準有口皆碑, 由於沒有精力搞科研, 無法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 直到退休也評不上高級職稱。

“沒有論文不能評職稱”的做法,

不僅浪費了醫生的時間, 還炮製了大量的學術垃圾。

其實, 臨床醫生寫論文、搞科研並沒有錯, 錯就錯在醫院將論文與職稱、薪酬等掛鉤, 實行論文“一票否決”。 雖然科研與臨床相輔相成, 但對於大多數基層醫生來說, 臨床與科研很難兼顧。 在國外, 醫生分為臨床型和科研型。 一般來說, 非教學醫院的醫生並不需要寫論文、做科研。 即便是教學醫院, 如果臨床醫生不承擔教學任務, 也不必寫論文。 很多臨床醫生寫論文, 主要是出於個人興趣和探索精神, 希望總結臨床經驗解決實際問題, 並非出於功利目的。 而我國醫生卻被逼成“萬能型”, 無論什麼類型的醫生, 一律都要寫論文, 這顯然不符合醫學人才培養規律。

醫刊匯小編認為醫生的天職是治病救人,

會看病是患者對醫生的基本要求。 希望我們的職稱評定制度可以把醫生從“論文枷鎖”中解放出來。 這也是為什麼醫刊匯的存在理由。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路, 發佈本文為傳遞更多資訊之用, 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與本站無關。 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 請讀者僅作參考, 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