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糖尿病研究取得新進展 與國際先進科研成果接軌

文章導讀

——浙江大學傳承傳統中醫理念、融入歐洲先進醫學成果, 糖尿病代謝平衡方案獲國家發明專利

近年來, 由於生活水準的提高、飲食結構的改變、日趨緊張的生活節奏以及少動多坐的生活方式等諸多因素, 全球糖尿病發病率增長迅速, 糖尿病已經成為繼腫瘤、心血管病變之後人類健康的第三殺手, 其併發症是糖尿病人致死致殘的主要原因, 截至2012年, 全球有糖尿病患者3.6億人, 我國的糖尿病患者已達9840萬人, 居世界首位。 截至目前, 現代醫學尚不具備治癒糖尿病的能力。 一旦患病, 患者不得不終身服藥,

在疾病的煎熬中度過餘生。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院王維義教授帶領研發團隊, 傳承傳統中醫理念、融入歐洲先進醫學成果, 研發出糖尿病代謝平衡方案並獲國家發明專利。

傳統降糖藥困境

人類與糖尿病的鬥爭有著悠久的歷史, 1921年,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醫學院的教師班廷等人發明了胰島素, 樹立了人類征服糖尿病新的里程碑。 20世紀70年代以來, 糖尿病治療藥物已經增至雙胍類、磺脲類等5大類, 從整體上提高了糖尿病的治療水準。

但從根本上講, 無論是胰島素還是降糖藥, 都以降低血糖為主要目標。 而糖尿病是全身代謝失調的疾病, 血糖高僅是其比較顯著的症狀之一, 而且所有的降糖藥、胰島素都非常容易導致患者血糖忽高忽低,

不但不能有效控制病情, 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加速了併發症的發生。 美國糖尿病協會(ADA)一項長達十年的跟蹤調研結果顯示, 服用降糖藥3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 出現併發症的幾率在46%以上;5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 出現併發症的幾率在61%以上;10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 出現併發症的幾率高達98%。 糖尿病患者失明的幾率是一般人的25倍, 截肢的幾率是一般人的40倍。 降糖藥不能真正防止併發症的發生, 已經成為共識。

文章導讀

現代醫學降糖新方向

早在1932年, 人們就發現, 在相同血糖水準時, 口服葡萄糖比靜脈注射葡萄糖能刺激更多胰島素的分泌。 1965年, 麥金泰爾(McIntyre)和埃爾裡克(Elrick)等人將這種效應稱為“腸促胰素效應”。

而珀利(Perley)等人進一步研究證實, 這種“腸促胰素效應”所產生的胰島素占胰島素總量的60%以上。 而且, 它只在人體血糖高的時候起作用, 被稱作“智慧化降糖藥”。 1986年, 瑙克(Nauck)等人發現, 2型糖尿病患者的腸促胰素作用減退, 這提示, 腸促胰素分泌異常是2型糖尿病治療的一個新靶點。 在醫學專家的努力之下, 腸促胰素類似物——利拉魯肽研發成功, 並於2009年、2010年分別在歐盟和美國上市。 2011年4月13日, 獲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 利拉魯肽開始用於治療成人2型糖尿病。 但由於其費用昂貴, 使用方法繁瑣, 普及率有限, 只有少數人用的起。

文章導讀

糖尿病新型調理方案的研發

早在1995年, 浙江大學生命學院王維義教授就注意到了腸促胰素效應在糖尿病治療中的效果,

並作為糖尿病新品研究的重要參照。 在此基礎之上, 王教授以糖尿病引發的周身代謝紊亂為基礎, 吸取我國傳統中醫兩千多年來治療消渴症的豐富經驗, 參考歷朝名醫消渴名方, 對上百味藥材進行嚴格的甄別組方, 進行精密的試驗論證。 在傳承曾經治癒過漢武帝、慈禧等名人消渴症的“石碑古方”及曾經治癒過胡適糖尿病的“黃芪湯”等歷代名方的基礎上, 積極調整創新, 以“中西結合、標本兼顧”為原則, 以“清熱養陰”、“健脾益氣”、“活血化濁”為主要醫理, 創造性提出糖尿病“代謝平衡方案”。

糖尿病代謝平衡方案一方面以傳統中醫的地黃, 黃芪等六味上品中藥配伍, 對糖尿病患者進行系統的調理,

幫糖尿病患者實現自身代謝的平衡, 真正防治併發症。 另一方面創造性地加入了低聚木糖, 顯著增加腸促胰素的分泌, 平穩血糖, 達到血糖平衡的效果。 讓糖尿病患者紊亂的代謝重新恢復平衡。

日前, 該產品配方獲得國家專利, 被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審核通過及公示, 被命名為“唐億康”。 在山東禹城某地產業化, 商品名叫“唐億康”, 成為調理糖尿病的新利器。

21世紀是人類遠離疾病, 追求健康的世紀, 我們深信:“代謝平衡”方案及唐億康研發, 必將造福全國的糖尿病患者, 讓他們走向健康, 走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