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常識

健康常識

淡泊平靜的心態是養生之本

西方講究的是體育鍛煉來強身健體, 運動固然是好, 但是中醫歷來強調的是靜養, 不管是運動還是休盵, 只要過度都不是好事, 要動靜結合。 為什麼我們身邊有各種各樣的人, 有愛動的人中, 有身體好的, 也有身體不好的, 甚至很早就去世了, 愛靜的人中也有健康的和不健康的, 那麼到底是什麼在影響著我們的健康呢?

先講運動使人健康的觀點。 唐代中醫孫思邈就體會到運動能夠使“百病除行, 補益延年, 眼明輕健, 不復疲乏”。 運動對保持人體健康、祛病延年所起的積極作用。 傳統的運動方式帶有濃厚的中醫特色, 如氣功、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釣魚等等。 還有一些是眼下比較流行的被動運動, 比如推拿按摩、足底按摩、韓式松骨、泰式按摩等均屬於此類。

運動固然是好, 但是中醫歷來強調運動要適度, 過度的運動不適合自己的身體狀況, 不僅不能保健強身, 還有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 孫思邈曾經提出過“養性之道, 常欲小勞, 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 強調了運動要適量, 不要一味模仿他人, 其結果可能起到了反作用。

《黃帝內經》也是這樣強調的, 無論什麼運動方式, 過度了都不好, 如《素問》強調說:“五勞所傷, 久視傷血, 久臥傷氣, 久坐傷肉, 久立傷骨, 久行傷筋。 ”其實就是任何運動和休息的方式只要過度了都不是好事, 要動靜結合, 起居有常。

再來講靜的觀點。 與運動相比, 我們更要強調的是內靜。 中醫養生歷來強調心態淡泊平靜, 《黃帝內經》就明確說:“恬淡虛無, 真氣從之;精神內守, 病安從來?”精神內守, 心安理得, 悠閒自在對預防疾病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樣的人不容易得病, 不容易得病當然就易於長壽。 如果情緒不好, 不僅對健康不利, 還容易誘發各種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