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

這十類人更易心理壓力大

隨著社會的快節奏, 很多人都為了跟隨社會的步伐而忽略的自己的健康問題。 特別是現在一個個職場白領由於工作的忙碌, 壓力過大, 時常會在心理埋藏一些不健康的想法, 如果這些壓力無法適時的釋放, 嚴重的情況還可能會導致心理疾病出現。 比如現在最受關注的就是婚姻, 目前很多人不願意結婚就是發現現在這個社會婚姻不靠譜, 離婚比結婚還容易、方便。

都市白領:工作緊張

都市白領工作壓力大, 精神高度緊張, 生活節奏快。 這類人群因長期處於高度緊張狀態下, 如果得不到及時的調適, 會感覺身心疲憊。 久而久之, 則出現焦慮不安、抑鬱症、精神障礙等心理問題和疾病。 從生理角度講, 長期精神高度緊張也會使內分泌功能失調、人體免疫力下降而導致各種生理疾病的產生。

離婚人士:心靈創傷

現代人離婚率越來越高, 而離婚後的受損方,

尤其是女性, 往往經不起離婚的打擊, 造成身心的極大傷害。 如得不到及時調適, 極有可能因心理負荷過重而誘發心理疾病。 一項調查表明, 目前我國離婚人群中, 因種種原因心理壓力過大的約占70%, 這類人需要尋找傾訴物件並應得到心理説明。

貧困家庭:生活壓力

因為生活的貧困造成心理壓力過大而誘發心理疾病的人群, 主要為下崗職工和高校的貧困生。 由於下崗, 尤其是夫妻雙下崗, 其心理壓力是巨大的, 如果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極有可能導致心理疾病。

對於高校貧困生而言, 一方面是經濟壓力, 一方面是因貧因所帶來的心理壓力, 如果貧困生得不到物質和精神上的幫助與關懷, 誘發心理疾病的概率是極高的。

據統計, 目前我國高校中貧困生約占15%一20%, 而其中有心理問題和疾病的近五成。

商界精英:事業受挫

在生意場上, 現代人容易犯急功近利的毛病, 為追求事業上的成功, 往往是拼命地工作, 不斷自我加壓, 儘管超過了自身能力所及, 仍是苛求自己, 從而造成心有餘而力不足, 不能自我滿足, 導致心理失衡。

經常失敗或事業大起大落者, 其心理因失敗的打擊長期處於一種失衡狀態中, 如果不能自我調適, 極有可能誘發精神障礙、抑鬱症、自閉症等心理疾病。

莘莘學子:考試重負

此類人群主要是考生。 繁重的學習任務、家長老師的殷切期盼、一舉成名的夢想, 使廣大考生肩負著巨大的壓力, 極易誘發心理問題和疾病。

主要有反應遲鈍、過激、焦慮不安、恐怖症、強迫症等。

青少年:網癮

網路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 許多青少年對網路有著極大的興趣, 上網成了他們生活中重要的部分。 適當上網是有益的, 但每天以大量時間上網, 或上一些不健康的網站, 極有可能誘發上網人群心理疾病。 如長期上網聊天、遊戲、網戀, 極有可能導致上網者因思想長期處於虛擬狀態中, 影響其正常的認知、情感和心理定位, 從而難以適應現實生活。 而長期上黃色網站, 會進一步加劇青少年對性的渴望, 要麼因其性壓抑而導致心理問題, 要麼可能導致青少年積極尋找性發洩的途徑, 有的因此而犯罪。

獨生子女:適應障礙

部分獨生子女的任性、自私、不善交際已成為家長、老師及教育界人士棘手的問題。

在溺愛環境中長大的孩子, 易養成任性、自私等不良習性, 而這種些不良性有可能成為誘發孩子心理疾病的罪魁禍首, 導致孩子產生暴力傾向和行為;或使孩子性格孤僻, 受挫力差;易患社交恐懼症、強迫症等心理問題。 一項調查表明, 我國獨生子女中約30%存在適應能力障礙。

投資人士:心理失衡

從事投資, 如買彩票、炒股的人群, 如果長期投資而又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回報, 或資本受損, 會產生挫折感和心理不平衡。 這些投資人士內心長期焦慮不安, 情緒波動起伏, 極有可能導致心理疾病。

弱勢群體:失去信心

面對瞬息萬變的社會, 有許多人因種種原因而產生不適應感, 如對社會上的不公現象看不慣,

對他人的生活習慣不能適應, 信仰泯滅而產生無歸屬感等, 這些往往導致現代人心理失衡和對生活的無望感。

中老年人:缺少關愛

隨著我國社會老年化進程的加劇, 對老年人晚年的精神關愛已成為一個社會問題。

隨著現在社會的發展, 很多農村留守的都只有老人和小孩, 年輕一輩全都不在家, 因此很多老人對於關懷就會更加渴望。 目前一項調查資料顯示, 在我國中老年人中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在50%以上。 在這其中又有50%以上的人是由於缺乏家人關心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