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舌頭潰瘍伴疼痛半月不愈或為癌

廣州日報訊(全媒體記者任珊珊通訊員李耀文)今年60歲的市民余女士(化名), 八個月前發現左舌緣長出一塊潰瘍, 且疼痛不已。 起初, 她以為是“上火”, 不料隨著時間的推移, 潰瘍不見好轉, 疼痛卻越來越重。 余女士到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就診後, 醫生發現她舌面上的潰瘍周圍有較硬的浸潤, 最後被診斷為左舌癌。

“像這樣的病人, 我每個月都碰上不少。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口腔頜面外科教授張志願日前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出診時, 為余女士做了“舌癌原發病灶擴大切除術結合頸部淋巴結清掃術”,

進行了血管吻合, 同時對缺損的舌體進行了修復, 儘量為余女士保住殘存的舌功能。

記者從該院獲悉, 舌癌是口腔腫瘤中發病率最高的腫瘤, 舌頭潰瘍伴疼痛並非小事, 如果潰瘍超過半月仍不愈, 有可能是舌癌的表現。 治療舌癌, 通常採取“手術+術後放療”的治療方案。 張志願指出, 現在還考慮結合術前誘導放療, 而治療後的皮瓣修復能讓患者避免留下殘疾。

四大危險因素

可誘發舌癌

張志願指出, 舌癌的發病率在口腔腫瘤中高居第一位。 多數舌癌屬於舌表面的鱗狀細胞癌, 多發生在舌前的三分之二。 舌癌不僅影響正常進食和語言交流, 還會因疼痛、異味等讓病人生不如死。

在亞洲, 舌癌高發地區分佈在東南亞以及印度。 而在我國, 儘管舌癌的發病數在10萬人中不足2人, 但由於我國人口基數大, 患者隊伍依舊可觀。

目前醫學界認為, 與口腔癌的發生有關聯的因素, 主要有四個, 一是易感性, 即有家族史、遺傳傾向。 二是免疫功能低下, 除了自身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外, 有些在器官移植後使用大量抗排斥的藥物的病人或者接受化療的病人, 也容易發生口腔癌。 三是有吸煙、喝酒、口腔衛生差、嚼檳榔等習慣, 尤其是本身具有口腔癌的基因易感性, 疊加了不良習慣的刺激, 發病幾率就更高了。

四分之一病人

對誘導化療有效

手術切除, 是根治腫瘤的利器。 對於舌癌患者來說, “一切了之”還不夠, 手術後還要採取舌體修復,

盡可能為病人保留功能。 例如余女士接受的舌體修復手術, 就是採用前臂帶蒂的肌皮瓣對舌體缺損進行了修復。

在口腔癌的治療思路上, 近年來出現了不少變化。 張志願介紹, 一般來說, 舌癌可以分為四期, 治療思路有所不同。

Ⅰ期、Ⅱ期舌癌, 病灶較小, 以手術治療為主, 切除腫瘤的同時將自身帶血管的皮瓣補上, 進行修復, 後期再加上放射治療, 有條件的患者可加上免疫治療的生物製劑。

原發病灶大小超過4釐米, 屬於Ⅲ期舌癌, Ⅳ期舌癌則是腫瘤侵犯到了舌體的其他部位, 發生了淋巴結轉移。 過去, Ⅲ、Ⅳ期舌癌通常採取“手術+放療”的治療方案, 但隨著醫學的進步, 現在醫生開始採取“綜合序列治療”, 即“誘導化療+手術+放療”。

在手術前進行的誘導化療, 也叫新輔助化療, 可令腫瘤縮小, 從而為手術切除創造更好的條件。 張志願表示, 臨床試驗發現, 誘導化療並非對所有病人有效, 有效者約占四分之一。 他領導的團隊將病情相同的口腔癌病人分為兩組, 一組採用傳統的“手術+放療”方案, 一組則採取“誘導化療+手術+放療”方案。 經過多年追蹤, 初步發現新輔助化療對其有效的口腔癌病人, 5年生存率可以超過70%。 而新輔助化療無效的病人5年生存率則只有50%。

張志願領導的團隊, 正在致力於找出誘導化療對哪些人有效。 “希望通過二代全基因檢測, 找出誘導化療有效與無效者的差異, 找到預測性生物標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