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健康

中醫教你產後如何坐月子

近年來, 報章雜誌常看到不少有關坐月子的報導, 坊間也可以看到一些有關坐月子的書籍, ‘坐月子中心’也紛紛應運而生。 許多人不禁有這樣的疑問:現代人普遍營養充足,

產後還需要坐月子嗎?坐月子除了印象中要喝生化湯、吃麻油雞, 不能洗頭, 不能喝水……等等, 到底還做些什麼呢?坐月子期間該如何服用中藥?又該遵守那些禁忌呢?且讓我們一一為您解答。
‘產後需要坐月子嗎?’相信許多婦女都有這樣的疑問, 答案是需要的, 為什麼呢?因為在懷孕過程中, 胎兒的成長對孕婦來說, 是很大的耗損。 而在分娩時, 產婦因為用力、出汗及大量血液的流失, 造成氣血虧虛, 抵抗力減弱, 而有“產後百骸空虛”之說。 應注意產後調補, 若生活起居稍有不慎, 極易引起產後疾病。
依據醫學臨床證實, 許多女性在生產或流產後, 都沒有好好坐月子, 以致于日後常有頭暈、頭痛、肩背痛、腰酸、容易感冒、疲倦、月經不調、黑斑、掉頭發、手足冰冷、白帶多……等等症狀。
所以產婦千萬不可輕忽坐月子的重要, 這是女性調理體質的一大契機, 月子坐得好, 可幫助產婦回復健康調和的生活。
怎麼樣才算是正確的坐月子呢?真正的坐月子應該包括藥補、食補及生活起居的調攝。 從中醫的觀點來看, 女性產後的體質屬“多虛多瘀”, 藥補的特點即是“袪瘀補虛”, 又可分兩個階段:袪瘀即是促進子宮收縮, 袪除子宮瘀血, 生化湯為代表方。
生化湯的組成為當歸、川芎、桃仁、炮薑、炙甘草。 其作用為調節子宮收縮以排除子宮內未剝離的黏膜或血塊, 幫助惡露排出, 防止產褥感染, 活血袪瘀可預防血栓形成, 幫助子宮復舊減少宮縮腹痛。
一般於產後即服用3-5帖, 最多不超過7帖。 生化湯雖然是一個普遍的藥, 但還是須由醫師辨證處方後再服用, 因為醫師會針對產婦惡露, 子宮收縮情形及全身症狀在生化湯的劑量、藥物、帖數上作增減, 以使之發揮最大效用。 有些婦女以為中藥調理就是吃一個月的生化湯, 結果反而導致出血不止, 這都是不正確的。
待惡露排出順暢, 即可補虛, 也就是調補身體。 調補的藥物以補氣養血為主, 再加上補腎壯筋骨的藥, 並視產婦體質的不同而作增減。 每位產婦體質不同, 產後症狀也有差異, 所以坐月子期間所服用的補藥也不盡相同, 如果藥不對症反而徒增副作用, 所以應遵照醫師診察處方再服用中藥。
食補以營養均衡的膳食為原則。
一般所熟知的麻油雞是一道營養價值極高的膳食, 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質。 其中麻油含有多量不飽和脂肪酸, 經體內生化代謝成前列腺素, 可幫助子宮收縮。 雞肉可提供豐富的蛋白質, 促進組織再生。 生薑性溫, 味辛, 具有發汗解表, 溫中止嘔及調味, 促進食欲的作用。 酒有促進血液迴圈的作用 (一般用米酒, 至於全酒或半水酒, 則可依個人喜好加減) 。 自然產者在產後七天, 剖腹產者于產後二周才開始吃麻油雞。 傷口若有紅腫疼痛時, 禁食麻油及酒煮食物。 麻油雞較缺乏纖維素及維生素, 所以產婦應多吃蔬菜水果, 使營養均衡及避免便秘。
若是怕油膩或是吃麻油雞會拉肚子的產婦, 可改吃鱸魚湯、鰂魚湯。
其他如香菇雞湯、四神燉排骨, 杜仲腰仔湯…..等, 都可嘗試變化不同的口味。 食物要煮熟食用, 避免吃生冷的蔬果, 如:飲料、冰品、梨子、柚子、西瓜、橘子、蕃茄、苦瓜、大白菜、竹筍……等。 烤、炸、辣的食物亦少吃為宜。
生活起居上應注意不碰冷水, 禁吹冷風, 多休息, 禁提重物, 定時排便, 注意陰部、肛門清潔, 避免眼睛疲勞, 保持愉快的心情。 至於不能洗頭, 不能喝水的禁忌則有所修正, 可用溫水洗頭, 但應儘快吹幹;亦可喝適量的溫開水。
相信每位女性朋友, 不管是正常生產或流產, 若能正確的坐月子, 必能使您回復青春、美麗, 並擁有健康而調和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