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領健康

上班族骨關節病發作時間表

大醫堂訊:“30頸、40腰、50肩、60膝, 70以後不痛真稀奇。 ”

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 造成了現在骨關節病高發的趨勢。 這是因為電腦、久坐等原因, 人在30歲時就開始頸椎病多發;到40歲, 腰椎勞損明顯了, 腰痛的問題就多了。 到了50歲, 著名的“肩周炎”可能會隨著肝腎功能的退化來拜訪您;到60歲, 雙膝關節的健康狀況亮起紅燈。 70歲以後, 頸、肩、腰、腿痛等就會和很多人做伴了。 提出這些年齡段, 並不是說不到30歲肯定頸椎沒事, 而是給您敲個警鐘, 骨關節的保健是時時、處處, 需要關注的事。

30歲:恢復生理曲度很重要

30出頭的小李得了頸椎病,

頸痛、手麻、天旋地轉。 就診時醫生說:保持正常的生理前屈是不得頸、腰椎病的前提, 也是不誘發各種不適最最最最基本的保證。 可不是每人都有時間上醫院去推拿、牽引。 那有最簡單、最便宜的方法嗎?有。

頸椎生理曲度正常的人, 端坐時儘量仰頭, 臉可以和天花板接近平行, 而且頸部沒有任何不適。 如果您做不到或很費力, 就提示頸椎生理曲度可能不好。

處理方法:可用泡沫、毛巾、衛生卷紙等製作一個細長的圓柱體, 不要太軟, 一壓就扁了;直徑大概10cm, 應根據個人感覺調整粗細。 平臥時, 頸肩部自然放鬆, 把圓柱體墊在頸下, 後腦基本著床, 頸部有向上托起的力感為宜。 每天20分鐘。 這個方法最好在清醒狀態用, 以免睡著後變成不對的姿勢和角度也不知道,

反而不利於恢復曲度。

然後, 撤掉圓柱體, 仰臥于床頭, 向上挪動, 直到乳突(耳朵後面的骨頭大包)伸到床沿外(大半個腦袋在床外), 用床沿卡住兩個乳突, 在不滑脫的前提下, 向下蹭蹭身體, 感覺頸部有牽拉感就行。 這是最簡單的頸牽方法, 可以輕微地回復一下頸椎的順序。

腰椎的生理曲度變淺從背後看會比較明顯, 有的人腰部就是一個平板, 甚至是向後突出的。 與以上方法相似。 仰面朝上, 平臥, 用毛巾被或枕頭墊在腰下, 墊子的高度也以腰部有支撐感為宜;可逐漸增加。 每天睡前20分鐘即可。

以上方法適於單純保健或頸腰椎有輕微症狀的人, 厲害的病人35cm厚的高度或堅持幾分鐘都做不到。

如果您的病較嚴重, 還是建議去找醫生問個明白。

40以後, 背一袋米就腰痛半天, 以後可怎麼辦?

老劉同許多中年人一樣飽受腰痛的困擾。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有抬舉重物的時候, 很多人大彎腰從地上把東西搬起來, 有時因為怕弄髒衣服或不便用力還把胳膊伸得遠遠的。 這中間就存在兩個問題。

首先, 由於脊柱的特殊結構, 人在負重時是個費力杠杆。 最初彎腰時有肌肉的參與, 到大角度彎腰時就只有韌帶和小關節承受負荷, 這樣很容易損傷脊柱, 導致其穩定性下降, 進而出現疼痛。 所以採取直腰、屈膝屈髖的姿勢, 利用下肢的力量來提升物體, 是一個正確的方法。 有人測量過直腰提起20kg重物腰椎間盤內壓力為210kg, 而彎腰直腿提起20kg則有340kg壓力。

優劣不言而喻。

其次, 同樣是一個東西, 都有長寬高三個尺寸, 假設物體的重心在其最中間, 那麼物體的重心離我們的脊柱越近, 我們所花費的力氣就越小。 最形象的是搬長條形大塊的玻璃, 沒人會象架橋一樣去搬, 除了易碎的原因外, 就是太費勁了。 而把它豎起來緊貼身體就省力多了。

那麼, 不負重就不會誘發頸腰椎病發作嗎?有人因為打個噴嚏、端個茶杯而住院, 這樣情況並不少見。 出現這種現象大多是在脊柱不穩定的狀態下發生的。

歪著身子或彎腰使勁時, 脊柱的小關節處於不穩定狀態, 用力就可能導致局部的骨關節受損及移位。 所以讓脊柱在正直狀態下工作是很重要的。 諸如:彎腰洗臉時打噴嚏、歪著身體提箱子之類的事少幹。

此外, 我們經常會大包小包地拿東西, 把東西平均分配給兩手要比全壓在一邊要好。 不是可憐哪一隻手, 而是為脊柱著想。

50歲:肩關節疼痛別小視

"50肩"也就是肩關節周圍炎, 因多發於50歲前後而得名, 可謂大名鼎鼎。

肩是人體活動範圍最大的一個關節, 需要完成很多高難動作。 因此, 肩關節的關節囊天生鬆弛薄弱, 相關的肌群、韌帶和肌腱等軟組織也容易拉傷、扭傷、發炎。

那麼, 肩關節疼痛、活動受限是否就一定是婦孺皆知的"肩關節周圍炎"呢?通過幾個簡單的動作, 您可以初步判斷一下。

自己外展肩關節(即把雙臂舉平, 呈"十"字狀)至60度左右時, 因疼痛不能繼續外展及上舉, 出現"疼痛弧"現象時,

可能是岡上肌腱炎。 肩關節外展、旋轉、內收(向身體的中線靠攏)活動時疼痛加劇, 可能是肩峰下滑囊炎。 抵抗屈曲和旋後運動時局部疼痛加重, 可能是肱二頭肌腱炎。

這些都與外傷、勞損或受涼有關。 不要因為聽說肩關節周圍炎自己能好, 就對所有的肩痛置之不理。 甚至有些腫瘤、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最初症狀就是肩關節疼痛。 所以, 及時診斷、及時治療是很有必要的, 也可以讓您過得舒心、放心。

因此, 平時運動前應充分放鬆、活動肩關節, 從預防小傷做起。 在鍛練中隨時有意識地"感受"自己的肩部反應。 一旦有疼痛和其它不良感覺, 就應引起注意或停止鍛練。 並採取必要的保護措施或進行治療。

在正式運動前, 有人單純把伸展運動當作準備活動來預防損傷是不恰當的。 因為它不能有效地"加熱"身體,應與其它活動並用,或在準備活動後採用,才能達到目的。

如跑步,徒手操,或用輕器械做2~3組臥推、臂彎舉等練習,使肌肉、韌帶等組織達到一定的"熱度",使關節的運轉靈活起來。鍛練時肩關節運動也不要幅度過大,用力過猛,適度進行。

60歲:要想膝蓋好,保護要趁早

60歲退休了,很多人想爬爬山鍛煉一下身體,可兩個膝關節卻疼得厲害。其實保護膝關節不單是老年人的事,應從年輕時開始。

膝關節任務繁重,又生活在"偏遠地帶"營養相對較差,所以膝關節疼痛的年輕人很多,應注意保護。

30歲之前它跟隨您走南闖北不知疲倦。只要不損傷到膝關節組織,它都毫無怨言。有時年輕人膝關節痛不是由外傷所引起,而是因為長時間受涼。比如:夏天在地板上或緊貼著牆睡覺,長時間、直接吹空調、電扇,換季時不注意保暖等。低溫會導致肌肉和血管收縮,引起關節疼痛。此時,要盡可能地保暖,可以熱敷,少活動。如不能緩解疼痛還是應去醫院就診。

30歲~40歲之間,軟骨會出現早期的磨損,伴有短期的膝關節酸痛,持續幾個星期到幾個月,隨著疼痛消失,人們也不會重視它。其實這是在向您提出警告。注意避免劇烈運動,保護膝關節。

對於膝關節有輕度損傷的年輕人適當活動可以緩解症狀。游泳(自由泳、仰泳)是最佳的活動方法,既可充分活動膝關節又不增加其負擔。其次,可以每天堅持散步2~3千米。最好能穿軟底鞋減輕對膝關節的衝擊。再次,可以做屈蹲站立活動。開始時膝關節疼痛無力,可用手扶著桌子或椅背,循序漸進,由少到多。

在生活中,有很多青年朋友去爬山回來後膝關節酸痛,上下樓都難受。中醫說:"氣傷痛,形傷腫。"如果平時膝關節無礙,且運動後只是輕微疼痛,沒有紅腫,活動受限,那就是說在器質上沒有什麼損害,只要讓經氣通暢就可能緩解。

一是在圖中的紅點處(找骨頭縫),用指腹一下一下壓。不是用手掌平揉。

二是沿小腿脛骨兩側的紅線找有沒有痛點,如有就用指腹按住,逆時針旋轉揉。

最後可牽拉膝關節。

經過上述處理輕微的膝關節疼痛或不適、異位感、行走不適等感覺一般會緩解。當然,厲害的應去醫院治療。

因為它不能有效地"加熱"身體,應與其它活動並用,或在準備活動後採用,才能達到目的。

如跑步,徒手操,或用輕器械做2~3組臥推、臂彎舉等練習,使肌肉、韌帶等組織達到一定的"熱度",使關節的運轉靈活起來。鍛練時肩關節運動也不要幅度過大,用力過猛,適度進行。

60歲:要想膝蓋好,保護要趁早

60歲退休了,很多人想爬爬山鍛煉一下身體,可兩個膝關節卻疼得厲害。其實保護膝關節不單是老年人的事,應從年輕時開始。

膝關節任務繁重,又生活在"偏遠地帶"營養相對較差,所以膝關節疼痛的年輕人很多,應注意保護。

30歲之前它跟隨您走南闖北不知疲倦。只要不損傷到膝關節組織,它都毫無怨言。有時年輕人膝關節痛不是由外傷所引起,而是因為長時間受涼。比如:夏天在地板上或緊貼著牆睡覺,長時間、直接吹空調、電扇,換季時不注意保暖等。低溫會導致肌肉和血管收縮,引起關節疼痛。此時,要盡可能地保暖,可以熱敷,少活動。如不能緩解疼痛還是應去醫院就診。

30歲~40歲之間,軟骨會出現早期的磨損,伴有短期的膝關節酸痛,持續幾個星期到幾個月,隨著疼痛消失,人們也不會重視它。其實這是在向您提出警告。注意避免劇烈運動,保護膝關節。

對於膝關節有輕度損傷的年輕人適當活動可以緩解症狀。游泳(自由泳、仰泳)是最佳的活動方法,既可充分活動膝關節又不增加其負擔。其次,可以每天堅持散步2~3千米。最好能穿軟底鞋減輕對膝關節的衝擊。再次,可以做屈蹲站立活動。開始時膝關節疼痛無力,可用手扶著桌子或椅背,循序漸進,由少到多。

在生活中,有很多青年朋友去爬山回來後膝關節酸痛,上下樓都難受。中醫說:"氣傷痛,形傷腫。"如果平時膝關節無礙,且運動後只是輕微疼痛,沒有紅腫,活動受限,那就是說在器質上沒有什麼損害,只要讓經氣通暢就可能緩解。

一是在圖中的紅點處(找骨頭縫),用指腹一下一下壓。不是用手掌平揉。

二是沿小腿脛骨兩側的紅線找有沒有痛點,如有就用指腹按住,逆時針旋轉揉。

最後可牽拉膝關節。

經過上述處理輕微的膝關節疼痛或不適、異位感、行走不適等感覺一般會緩解。當然,厲害的應去醫院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