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小心旅途腹瀉打亂歸鄉的腳步!錦囊奉上

一年一度的春運又來了, 很多在外工作和學習的人已經踏上了回家的路途。 面對人多、擁擠、漫長而乏味的旅程, 有些人還會遭受旅途腹瀉的折磨;更有甚者,

因拉肚子搶救不及時猝死在旅途中。 那麼, 怎樣才能擺脫旅途腹瀉的困擾呢?

旅途腹瀉多是急性腸道傳染病

過去, 人們常認為旅行者腹瀉就是初到一個地區, 由於自然環境和生活習慣的改變, 暫時未能適應而出現的食欲不振、腹脹、腹痛、泄瀉等症狀, 即水土不服所致。 現在證實, 旅行者腹瀉是感染性腹瀉病中的一種特殊類型, 是由細菌、病毒、腸道寄生蟲等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一組急性腸道傳染病。

旅行者腹瀉80%由腸致病性細菌引起, 其中最為常見的是產毒性大腸桿菌, 一些病毒和寄生蟲也會成為旅行者腹瀉的病原體。 這些病原體進入人體, 侵犯空腸或回腸, 並產生毒素, 使腸道發生炎性水腫, 引起腸黏膜滲出過多而出現腹瀉。 旅行者由於旅行疲勞、精神緊張、飲食習慣不適、氣候時差變化、身體抗病能力降低,

故在旅行途中很容易感染腹瀉病。

遏制旅途腹瀉重在預防

注意飲食安全

不可因貪圖一時的舌尖之快而隨意吃喝。 不要隨便吃胃藥。 有些人出門旅行, 總擔心胃會不舒服, 喜歡吃胃藥來預防。 殊不知, 大部分胃藥都是抑制胃酸分泌的, 而胃酸是抵禦病原體的重要屏障。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

勤洗手和清潔器皿。 取食前必須用肥皂和水洗手。 如無自來水, 可用消毒劑擦手或用稀氯二甲酚擦手。

止瀉觀念需要更新

如果不慎染上旅途腹瀉,過去的應對辦法主要是禁食、靜脈輸液和廣泛使用抗生素。這些辦法給患者帶來的弊端逐步暴露,因此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都需要改變觀念,推行更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對此,《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提出了新的腹瀉病療法,包括預防脫水、糾正脫水、繼續飲食和合理用藥。

糾正脫水

如果患了旅行腹瀉,補充水分和電解質是重中之重,最佳液體是口服補液鹽,每次便後飲200ml。經常小口飲入,這樣效果最好。補液的訣竅是,飲足量液體,同時配合靜脈輸液以補充喪失的體液。

酌情進食

過去推薦禁食24小時,清理胃腸,後來發現這樣並不好,似乎平常存在於腸道內的“好細菌”,需要澱粉,才有助於人體吸收水。現在推薦飲用液體和吃澱粉類食物,如粥、麥片、烤麵包、土豆泥等,加少許鹽更有益。也可吃香蕉,少吃乳製品,不吃香辣刺激的食物。水樣便時,應進食流汁,如稀麥片粥;大便由稀變幹,食物也由稀變厚。

合理用藥

腹瀉頻繁者應適當用藥。蒙脫石散、藥用炭,可通過吸附作用,減輕有害物質對腸壁的刺激而止瀉,飯前服。鞣酸蛋白,有收斂止瀉作用,空腹用,不宜與乳酶生、胰酶、胃蛋白酶等同服,以免相互減效。鹽酸小檗堿(黃連素),對輕型腹瀉、腸炎等療效較好。香連丸,適用於膿血相雜、裡急後重、腹痛腹瀉者。葛根芩連片,多用於急性腸炎、細菌性痢疾。也可在醫生指導下選擇諾氟沙星等抗生素,用藥時忌服鐵劑、含鋅的多種維生素,因其會減少藥物吸收。服用上述藥物後,在24小時內未見改善,特別是有發熱時,應立刻就醫,以免貽誤治療。

文/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急診科教授 

羅學宏

圖/源自網路

以上為《健康報》原創作品,如若轉載須獲得本報授權。點擊下方“閱讀原文”自助獲取轉載授權。

如果不慎染上旅途腹瀉,過去的應對辦法主要是禁食、靜脈輸液和廣泛使用抗生素。這些辦法給患者帶來的弊端逐步暴露,因此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都需要改變觀念,推行更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對此,《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提出了新的腹瀉病療法,包括預防脫水、糾正脫水、繼續飲食和合理用藥。

糾正脫水

如果患了旅行腹瀉,補充水分和電解質是重中之重,最佳液體是口服補液鹽,每次便後飲200ml。經常小口飲入,這樣效果最好。補液的訣竅是,飲足量液體,同時配合靜脈輸液以補充喪失的體液。

酌情進食

過去推薦禁食24小時,清理胃腸,後來發現這樣並不好,似乎平常存在於腸道內的“好細菌”,需要澱粉,才有助於人體吸收水。現在推薦飲用液體和吃澱粉類食物,如粥、麥片、烤麵包、土豆泥等,加少許鹽更有益。也可吃香蕉,少吃乳製品,不吃香辣刺激的食物。水樣便時,應進食流汁,如稀麥片粥;大便由稀變幹,食物也由稀變厚。

合理用藥

腹瀉頻繁者應適當用藥。蒙脫石散、藥用炭,可通過吸附作用,減輕有害物質對腸壁的刺激而止瀉,飯前服。鞣酸蛋白,有收斂止瀉作用,空腹用,不宜與乳酶生、胰酶、胃蛋白酶等同服,以免相互減效。鹽酸小檗堿(黃連素),對輕型腹瀉、腸炎等療效較好。香連丸,適用於膿血相雜、裡急後重、腹痛腹瀉者。葛根芩連片,多用於急性腸炎、細菌性痢疾。也可在醫生指導下選擇諾氟沙星等抗生素,用藥時忌服鐵劑、含鋅的多種維生素,因其會減少藥物吸收。服用上述藥物後,在24小時內未見改善,特別是有發熱時,應立刻就醫,以免貽誤治療。

文/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急診科教授 

羅學宏

圖/源自網路

以上為《健康報》原創作品,如若轉載須獲得本報授權。點擊下方“閱讀原文”自助獲取轉載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