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關于中老年人氣血和精津的小知識

氣虛, 氣運不暢, 則出現脹滿、憋悶;氣運不通, 經絡阻滯, 不通則痛。 中老年人脾胃多虛, 脾氣虛, 則升降失職, 水谷不化;若氣虛較甚者, 還會導致氣虛下陷之證。 諸如:臟器下垂、腹瀉、肌肉萎軟無力等等。 故中老年人氣虛常表現為氣短、乏力、懶言、語言低微, 自汗等。

血虛, 血不養心則心悸;血不養神, 則失眠多夢;心主血, 其華在面, 心血不足, 則面色蒼白而無華;肝藏血, 其華在爪甲, 肝血不足, 則爪甲不榮;肌膚失養, 則毛發干枯, 肌膚干燥;筋脈失養, 則肢體麻木。 此皆為血虛, 機體失養的癥候表現。

氣為血帥, 氣虛或氣滯,

易影響血運不暢, 即所謂“氣滯則血瘀”。 氣血瘀滯者, 則出現疼痛, 甚則出現癥瘕、積聚, 以及痹證等。 氣虛不能攝血, 則會導致血不循經, 而出現諸種出血之證, 如皮膚紫斑、便血、尿血, 老年女性還可出現崩漏證。 而種種出血癥狀, 又會導致和加重氣虛, 即所謂“氣隨血脫”。

精是生命的物質基礎, 人體之精充盛, 則生命力旺盛, 長壽不衰;精不足, 則生命力衰弱而導致體弱多病, 甚至早衰。 老年以后, 陰精虧損是一個突出的病理變化。 精虧, 髓海不充, 則腦轉耳鳴, 目眩昏冒;陰精不足, 則虛陽浮越, 引起陰虛陽亢諸證, 如頭暈頭痛, 急躁易怒;陰精虧損, 水火不濟, 心腎不交, 則失眠、健忘、虛煩等。

津液是機體內一切水液的總稱, 有潤肌膚、養臟腑、益腦髓、利關節、潤孔竅的作用。

津液的輸布在于三焦氣化, 中老年人臟氣虛弱, 三焦氣化能力不足, 故容易出現津液輸布失常的癥狀。 津液不得輸布, 則為水腫;積于關節, 則為關節腫脹;積于臟腑, 則成濕痰。 氣化失職, 津液不得約束, 在外則成汗泄;在上則涕泣俱出, 流涎不止;在下則成尿失禁或水瀉。 老人遺尿、尿頻或尿閉不通或點滴而下者多屬此證。

我們知道人體的生理機能活動, 包括五臟六腑、氣血精津, 都是以陰陽協調、平衡為健康的保證。 中老年人的精血雖然已經衰耗, 但是體內陰陽仍然應該是相對平衡, 相互協調的。 只不過這種平衡和協調與一般青壯年相比較, 是低度的。 正因為如此, 中老年人對外界的適應能力就會不足,

自身平衡的穩定性亦較低。 當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于人體, 就會使這種陰陽低度平衡的穩定性遭到破壞, 從而發生陰陽失調。 最后簡單地介紹陰陽失調的病變特點和癥候表現。

陰病, 表現為臟腑虛衰, 精氣血、津液的不足;陽病, 表現為生命活動能力衰減。

中醫認為陰虛則生內熱, 故老年病人屬于陰虛者大多表現為低熱、盜汗、咽干、心煩、失眠、頭暈、便秘、視物昏花、腰膝酸軟無力、舌紅少苔、脈細數等;當陰虛, 筋脈失養時則常常出現肢體顫動, 步履不穩等。

陽虛則生內寒, 故老年病人屬于陽虛者大多表現為畏寒、四肢不溫、面色白光白、精神萎靡、大便溏泄、小便清長、腰膝冷痛、浮腫、陽痿陰縮, 舌淡而水滑、脈沉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