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養生

脾胃保健是關鍵章穆飲食養生思想

章穆(1743~1813年), 字深遠, 晚號杏雲老人, 江西鄱陽(今江西波陽)人, 清代醫家, 著有《調疾飲食辯》、《四診述古》、《傷寒則例》、《藥物指南》、《五種心法》等書。 現結合其著作《調疾飲食辯》來對章穆的飲食養生學術思想作一介紹。

重視飲食防治疾病

我國自古就有“醫食同源”、“藥食同源”的說法。 《調疾飲食辯》是一本採用食物來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本草學專著。 章穆主張病人的飲食必須與病證相結合, 認為如果病人“飲食得宜, 足為藥餌之助;失宜, 則反與藥餌為仇。 ”書中所載各種食物配方皆從治病療疾的角度出發, 援引各家學說, 詳列食物的適應病症, 以滿足臨床實用需要。 如“冬瓜汁”條, 稱其“能除煩止渴, 退熱解暑, 和中益氣, 利小便, 消腫脹”。 “《古今錄驗》方治產後久病, 津枯口燥, 四肢浮腫”, “《兵部手集》治水腫危急”, “《聖濟總錄》曰:水腫煩渴, 小便少者, 冬瓜內白瓤煮汁淡飲, 以多為妙”, “《楊氏家藏方》治10種水氣、浮腫喘急”等。

又如枇杷, “性專入肺, 能止渴下氣, 利肺氣, 止嘔逆, 主上焦熱(出《日華子本草》), 久患肺嗽人宜之。 而味兼酸則不純正。 《食物本草》曰:同熱麵食, 令人患熱。 葉治肺熱久嗽, 又治時行溫熱, 呃逆, 嘔吐, 泡濃汁代茶飲。 木皮煎汁冷飲, 止吐逆不下食, 能療百藥不能止者(《千金方》)”。

如燕窩, “性能補氣, 凡脾肺虛弱及一切虛在氣分者宜之。 又能固表, 表虛漏汗畏風者宜之。 最佳者每枚可重一兩以上, 白色如銀, 瓊州人呼為崖燕, 力尤大。 一種色微紅者, 名血燕, 食品所賤, 雲能兼補血分。 有表邪人切忌。 ”

我們知道, 燕窩性味甘平, 能滋陰清熱, 補益脾胃, 營養豐富, 富含蛋白質、糖類、脂肪、鈣、磷、鉀、硫等, 適用于老年肺陰虛的潮熱盜汗、乾咳少痰、咳血,

胃陰虛所致的噎嗝反胃, 以及氣虛自汗等症, 久服每獲佳效。

注重保養脾胃

中醫學認為, “脾胃為後天之本”, 一切飲食均需經脾胃消化轉輸, 才能將水穀精微流布全身臟腑, 充養四肢百骸。 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對氣血的強衰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病人所服的藥物, 也需經脾胃消化吸收才能發揮作用。 但病中之人, 胃氣功能多半受傷, “蓋諸藥溫涼補瀉性各不同, 一飲下嚥, 總由胃氣傳佈, 病人胃氣既不能速行, 停留片刻, 藥之氣味即殊”(《調疾飲食辯·粥說》)。 脾胃一傷, 不但影響藥物輸布發揮作用, 更不利於胃氣恢復, 影響病人的康復。 但如能注意調理病人飲食、保養脾胃, 不但可以避免藥物傷脾, 利於藥物的吸收, 還可以輔助其發揮積極的治療作用。 章氏認為“病人飲食, 藉以滋養胃氣, 宣行藥力”, 即是此意。 粥可補益胃氣, 是常用的食療方法。 《調疾飲食辯》中論述了用粥治療疾病的原理。 認為“凡用藥, 性速則有功, 行遲則無力。 古法所以有人行十裡、五裡、一裡之限也。 若其停蓄不行,
變為酸水, 尚何功效之與有。 惟以穀氣助其胃, 以熱氣速其行, 而桴鼓之應, 乃迥非湯劑所能及。 此古人用粥治病之精理。 ”同時收載粥類方劑53種之多, 論述了用各種不同穀物及輔料煮粥的功效應用, 並對煮粥原則和應用時的注意點進行了總結。

“各種粥, 通用白粳米或秈米, 惟熱病用粟米, 表虛、肺熱用糯米、秫米。 妙用總在熱啜, 尤須久煮極爛。 ”其餘如菜、果、鳥獸、魚蟲等, 在述及其食用功效時, 章氏也很注重從保養病人脾胃的角度進行分析, 注重對脾胃功能的調理。 他在《調疾飲食辯·穀類》中說:“粟米粥性能養脾胃, 百病不忌。 與秈米、粳米同, 而粟熟於秋末冬初, 秉清涼之氣。 故《別錄》曰:養腎, 去脾胃中熱, 利小便, 解煩渴。 ”而對於“胃寒嘔吐、泄瀉,

氣痢, 腹痛者可食蔥白粥, 將蔥白細切, 俟粥將成之時投入, 煮熟熱啜取汗可散寒, 行氣”;對於“胸腹脹滿, 冷痢刺痛, 蛔蟲上膈, 煩躁吐涎者, 可將川產花椒研末, 去纖入粥服食, 療效頗佳”;而對於“脾胃虛弱、泄瀉、腎、肺氣虛者……”, 則宜食用薯蕷粉粥即山藥粥。

章穆還在書中列天門冬汁等32種, 有土茯苓汁、苧根皮葉汁、桑葉汁、紫蘇葉實汁等, 把藥物製成液汁, 具有流質的特點, 不僅吸收決, 而且可養胃氣, 藥與汁相得益彰, 對老年人尤為相宜。

強調飲食禁忌

病證本身有陰陽寒熱虛實之分,飲食也有陰陽寒熱偏性之別。如果不加以區分,不能對證施食,則會加重病情。張仲景《金匱要略》中說:“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補體,害則成疾。”對於與病症不相宜的食物應囑病人避免食用,以免加重病情。這就是臨床上所謂的“禁口”或“忌口”。章穆說:“饕餮之人但貪口腹,不遵禁忌,誤在放縱;謹慎之人不知物理,概不敢食,誤在拘泥。加之嗜好萬有不齊,風土五方各別,誤投害固非淺,而當食不食,坐失亦多矣。然畢竟謹慎者誤小,放縱者誤大,數十年中,常見用藥不誤而病日深者,皆不遵禁忌之人也。故書中諄懇言之,願舉世病人各以生命為重,慎勿欺瞞醫人,偷食不宜之物,以自喪其生,且令醫人蒙不白之冤也。”

章穆在《調疾飲食辯》中對於不同的食物不僅指出哪些人適宜食用,同時指出哪些病情不適合應用。對於易起疑惑的,必反復申明其中道理,使後學者不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如在書中章氏力勸醫者不要讓病人食用炒米湯部分最為典型,認為炒米湯“此天下第一害人之物,宜痛心疾首與病家嚴申厲禁者也。”為闡明道理,作者細數炒米湯“五害”,以解醫者心中之難,更使患者免受炒米湯之害,“試思米經火炒,煮之水清無汁,嗅之無氣,食之無味,是去其甘香之正性,必不能充養脾胃,一也;味苦而淡,不能下嚥,故常枵腹而胃氣不充,藥何由效,二也;性熱傷陰,敗人津液,三也;不能充養胃氣,弱者將自此不復思食,強者得火氣以助其熱,必旋食旋饑,饑而又不許食粥飯,勢必借助於餅、餌、餺、飥諸不益人之物,病更難愈,四也;且也任如何攤晾,總不能去火氣,病寒者害在傷胃,病熱者必且留邪,五也。坐此五害,故凡死於病者十之一,死於藥者十之三,死于炒米湯者十之六七。”

為讓人相信食用炒米湯的壞處,章氏不厭其煩,並讓人可以試驗,“設使不信,倘世有父母患病,為之子者先且自食二三頓,此亦父飲藥子先嘗之通議,視其口中尚能知味否,腹中尚能泰然否,精神尚能照舊否。”並說如果炒米湯沒有害處,那麼就是自己瞎說,讀者可以將《飲食辯》之書焚之等等,“如其無害,是杏雲老人為謬言,可以等諸野田洩氣,可將吾書焚之、棄之,醬瓿覆之。不然,平人且不能當其害,何況病人。當奉吾說為師之箴矣,當聽吾言如朦之誦矣。”其用心之良苦,為病人健康安全全面考慮,可謂是真誠之至。

強調飲食禁忌

病證本身有陰陽寒熱虛實之分,飲食也有陰陽寒熱偏性之別。如果不加以區分,不能對證施食,則會加重病情。張仲景《金匱要略》中說:“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補體,害則成疾。”對於與病症不相宜的食物應囑病人避免食用,以免加重病情。這就是臨床上所謂的“禁口”或“忌口”。章穆說:“饕餮之人但貪口腹,不遵禁忌,誤在放縱;謹慎之人不知物理,概不敢食,誤在拘泥。加之嗜好萬有不齊,風土五方各別,誤投害固非淺,而當食不食,坐失亦多矣。然畢竟謹慎者誤小,放縱者誤大,數十年中,常見用藥不誤而病日深者,皆不遵禁忌之人也。故書中諄懇言之,願舉世病人各以生命為重,慎勿欺瞞醫人,偷食不宜之物,以自喪其生,且令醫人蒙不白之冤也。”

章穆在《調疾飲食辯》中對於不同的食物不僅指出哪些人適宜食用,同時指出哪些病情不適合應用。對於易起疑惑的,必反復申明其中道理,使後學者不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如在書中章氏力勸醫者不要讓病人食用炒米湯部分最為典型,認為炒米湯“此天下第一害人之物,宜痛心疾首與病家嚴申厲禁者也。”為闡明道理,作者細數炒米湯“五害”,以解醫者心中之難,更使患者免受炒米湯之害,“試思米經火炒,煮之水清無汁,嗅之無氣,食之無味,是去其甘香之正性,必不能充養脾胃,一也;味苦而淡,不能下嚥,故常枵腹而胃氣不充,藥何由效,二也;性熱傷陰,敗人津液,三也;不能充養胃氣,弱者將自此不復思食,強者得火氣以助其熱,必旋食旋饑,饑而又不許食粥飯,勢必借助於餅、餌、餺、飥諸不益人之物,病更難愈,四也;且也任如何攤晾,總不能去火氣,病寒者害在傷胃,病熱者必且留邪,五也。坐此五害,故凡死於病者十之一,死於藥者十之三,死于炒米湯者十之六七。”

為讓人相信食用炒米湯的壞處,章氏不厭其煩,並讓人可以試驗,“設使不信,倘世有父母患病,為之子者先且自食二三頓,此亦父飲藥子先嘗之通議,視其口中尚能知味否,腹中尚能泰然否,精神尚能照舊否。”並說如果炒米湯沒有害處,那麼就是自己瞎說,讀者可以將《飲食辯》之書焚之等等,“如其無害,是杏雲老人為謬言,可以等諸野田洩氣,可將吾書焚之、棄之,醬瓿覆之。不然,平人且不能當其害,何況病人。當奉吾說為師之箴矣,當聽吾言如朦之誦矣。”其用心之良苦,為病人健康安全全面考慮,可謂是真誠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