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八綱證候關係之證候真假

1、真寒假熱:是內有真寒而外見假熱的證候。 其產生機理是陽氣虛衰, 陰寒內盛, 逼迫虛陽浮越於上或格越於外, 亦稱戴陽證、陰盛格陽證。 其臨床表現既有四肢厥冷, 下利清穀、小便清長, 舌淡苔白等一派真寒之象, 又有面赤、身熱、口渴, 脈大的熱象, 但面雖赤, 僅顴紅如妝, 時隱時現, 與熱證之滿面通紅不同, 身雖熱而反欲蓋衣被, 或自感煩熱而胸腹必無灼熱, 下肢必厥冷, 口雖渴但不欲飲或不多飲或喜熱飲, 與熱證之渴喜冷飲不同, 脈雖浮大但按之必無力, 與熱證之脈洪大有力不同, 由此可以判定其面赤、身熱、口渴、脈大均為假熱。

2、真熱假寒:是內有真熱而外見假寒的證候。 其產生機理 為邪熱內盛, 陽氣郁閉於內而不能外達, 致四肢厥冷, 且熱越盛肢厥越嚴重, 即所謂“熱深厥亦深”亦稱陽盛格陰證。 其臨床表現:高熱煩渴飲冷, 口鼻氣熱, 咽幹口臭, 甚則神昏譫語, 小便短赤, 大便燥結或熱痢下重, 舌紅苔黃而幹, 脈數有力等一派熱證, 但又會出現四肢厥冷、脈沉的寒象。 雖肢冷而不惡寒、反惡熱, 且胸腹必灼熱, 脈雖沉但必數而有力, 由此可以判定肢冷、脈沉均為假寒。

真假寒熱辨別要點:1.瞭解疾病發展全過程, 一般情況下假像多出現在疾病的後期, 而真象多始終貫穿疾病全過程。 2.假像的出現, 多在四肢 、皮膚和面色方面, 而臟腑、氣血、津液等方面的內在表現,

是如實地反映了疾病的本質, 故辨證時應以裡證、舌象、脈象等作為診斷的依據。 3.假像畢竟和真象不同, 如假熱之面赤, 是面色?白而僅在顴頰上淺紅嬌嫩, 時隱時現, 而真熱的面紅卻是滿面通紅;假寒常表現為四肢厥冷, 而胸腹部卻是大熱, 按之灼手, 或周身寒冷而反不欲近衣被;真寒是身踡臥, 欲得衣被。

(二)虛實真假:當病情發展到比較嚴重階段或比較複雜時, 有時會出現真假疑似的情況, 即所謂"至虛有盛候"、"大實有羸狀"。

1.真虛假實:極虛之病, 可能出現虛假的實證表現。 《顧氏醫鏡》:“心下痞痛, 按之則止, 色悴聲短, 脈來無力, 虛也;甚則脹極而不得食, 氣不舒, 便不利, 是至虛有盛候。 ”這是一例久病脾虛腹脹的病例,

當虛到極點時, 會出現脹滿拒食, 胸悶氣逆, 大便不暢等實證症狀。 但此腹脹不似實證之不減, 會時脹時減 ;腹脹滿必不拒按, 或按之痛減, 或按之軟, 這與實脹之硬滿拒按不同。 雖氣不舒必有氣短息弱;大便雖閉但腹部不硬, 且脈必無力、舌體淡胖而苔不厚膩, 故此脹為假實。 這 些假實之症, 實因正氣虛甚, 氣機不運所致。

2.真實假虛:即大實之證, 可能會出現虛假的虛證表現。 《顧氏醫鏡》:“聚積在中, 按之則痛, 色紅氣粗, 脈來有力, 實也;甚則默默不欲語, 肢體不欲動, 或眩暈昏花, 或泄瀉不實, 是大實有羸狀”。 這是一側腹部有實邪積聚之病例, 嚴重時會出現虛假的虛象。 雖默默不語但語必聲高有力, 不同於虛證之語聲低微。 少氣懶言 ,

雖不欲動, 但動輒有力、動之反舒, 不似虛證, 動則加劇;雖泄瀉不實, 但瀉後多感腹部反舒, 不似虛證, 泄後更加神倦無力;而且脈必有力, 舌質蒼老, 舌苔厚膩。 故其靜然少動等均為假 虛之象, 其機理是實邪壅盛, 阻遏氣機, 而外呈不足之象。

虛實真假辨別要點:虛實真假總的關鍵所在, 古人多以脈象為根據, 如張景嶽說:"虛實之要, 莫逃乎脈。 如脈之真有力、真有神者, 方是真實證;似有力、似有神者, 便是假實證。 "李士材主張以沉候分真假, 兼察體質和證候的新久及治療經過等。 他說:"大概證既不足憑, 當參之脈理;脈又不足憑, 當取之沉候。 彼假證之發現, 皆在表也, 故浮取而脈亦假焉;真證之隱伏, 皆在裡也, 故沉候脈而脈可辨耳。 脈辨已真,

猶未敢恃, 更察稟之厚薄, 證之新久, 醫之誤否, 夫然後濟以湯丸, 可以十全。 "

楊乘六更提出注意舌診以分虛實之真假。 他說:"證有真假憑諸脈, 脈有真假憑諸舌。 果系實證, 則脈必洪大躁疾而重按有力;果系實火, 則舌必乾燥焦黃而斂束且堅牢也。 豈有重按全無脈者, 而尚得謂之實證;滿舌俱胖嫩者, 而尚得謂之實火哉?"(《古今醫案按》)

總的來說, 辨別虛實真假, 應注意下述幾點:

1.脈象的有力無力, 有神無神;浮候如何, 沉候如何。 尤以沉取之象為真諦。

2.舌質的嫩胖與蒼老, 舌苔的厚膩與否。

3.言語發聲的高亮與低怯。

4.病人體質的強弱, 發病的原因, 病的新久, 以及治療經過如何。

上述四點, 是辨別真假虛實的要點。 此外, 還要注意在證候群中的可疑症狀與"獨處藏奸"的症狀,

則虛實真假更無遁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