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馬勇強健康管理師:洗澡的注意事項

洗澡時應注意什麼?

洗澡水的溫度,以接近體溫37℃左右的溫度最好。不宜過熱、過冷。如過熱,輕者刺激皮膚,重則輕度燒傷,有灼痛感;過冷時,會使皮膚收縮,泡的時間長了,易會患感冒。

洗澡的時間一般在30分鐘內為好。時間過短沒洗透,過長會大量出汗,容易脫水。

飽餐後不宜馬上洗澡,因為餐後胃腸道工作增加,血液集中在胃腸,如果洗澡,由於全身皮膚血管擴張,使較多的血液流向皮膚,腦和心臟等器官的血液供應相對減少,易因缺血缺氧而發生暈厥。反之,饑餓時也不宜洗澡,否則會出現低血糖而發生虛脫。

洗澡的次數,夏天每日1次,春、秋季每週1~2次,冬季每週1次。油性皮膚可適當增加次數,幹性皮膚略為減少。

劇烈運動後不要馬上洗澡,以免發生頭昏、虛脫。

皮膚病患者洗澡最好洗單池,不要洗大池,以免傳給他人。

患者怎樣洗澡?

患者洗澡應根據不同的病情而定。一般有如下幾種情況:

高血壓患者每天可在39℃~40℃水溫中沐浴20~30分鐘。開始沐浴時,或沐浴不久,可能會引起血壓上升,但很快又會自然下降,不久又緩緩上升,而離開浴池時,血壓又會下降,並維持2---3小時。一般可下降2~2.7千帕。如果每天沐浴,連續2--3周,即使停止3周沐浴,血壓也不會再度升高。可見,沐浴對高血壓患者還是適用的。不過,過高的血壓是不宜到很熱的水中沐浴的,而且水溫不能超過40℃。沐浴時間儘量保持30分鐘,不應半天或整天泡在浴池中。

糖尿病患者因多伴有動脈硬化性疾病,因此也應避免高溫沐浴,水溫控制在38℃~40℃,沐浴時間也不能太長。

胃病患者可泡在42℃~43℃熱水中,這樣可起到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沐浴可促進食欲,因此患者可在餐前1小時做短時間熱水浴。如患者有慢性胃炎或胃酸較少,可泡在33℃~35℃的溫水中30分鐘,據研究有促進胃酸分泌的作用。如患者有胃弛

緩或胃下垂及胃腸蠕動減弱,可在深底的浴盆中沐浴,讓腹部充分受到水的壓力,使其發揮由內臟向上推壓和鍛煉腹部肌肉的效能。

腰痛患者一般可在40℃~41℃水中進行較長時間的浸浴。由於患部血管受到刺激,可消除充血,進而緩和疼痛。如果腰扭傷為急性劇痛,則不宜進行沐浴,待劇痛緩和後開始。一般先泡在38~C左右水中,然後逐漸升溫,上升到40℃~42℃,這樣不僅能消除疼痛部位的緊張,又可促進新陳代謝。急性扭傷,如立即進行高溫沐浴,反而可使疼痛加重。

神經官能症患者常有疲倦、頭昏、目眩、食欲缺乏、手腳發熱和發冷、失眠等表現,以淋浴為好,可採用溫水、冷水交替淋浴法。或者先將身體洗淨,再進入溫水中泡5---10分鐘,然後進入冷水中泡3分鐘。如此反復4“--5次,最後仍以溫水淋浴結束。

如患有其他疾病者,可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嚴重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進行,特別是年齡大者或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