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情志養生與脾胃關系

情志養生與脾胃主要有三大關系:生理關系、病理關系、治療關系,情志變化可致脾胃病,人的生命活動與臟腑氣血、精神情志密切相關。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這三種關系吧。

一、生理關系

1、脾藏意意是意識、回憶或未成定見的思維,意是五神之一。其與神、魂、魄不同,它雖根于先天,但主要產生于后天。《素問·宣明五氣》云:“……脾藏營,營舍意;……” 脾藏意體現了脾主運化水谷,化生營氣,以營養“意”的生理,即“脾藏營,營舍意”。《靈樞·本神》曰:“……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意產生于后天,能否產生意還取決于由心神支配下思維活動的內部因素,其內因雖與先天稟賦有關,但后天脾胃化生氣血的充養更為重要。故《素問·八正神明論》云:“血氣者,人之神。”而氣血的充足及運行正常與否,與脾胃的功能是休戚相關的,脾胃健運,則氣血充盛,脾藏意的功能活動也就正常。

2、脾主思思是思考、思慮之義,思之志為脾氣所生,是脾的生理功能活動。思有兩個范疇,一是認知范疇:《靈樞·本神》曰:“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屬思維意識活動,是為實現某種意愿而反復研究、思考,屬于心主導下的精神活動的一部分;二是情感范疇:即情感之思,與喜、怒、憂、恐并舉。從情志與內臟的關系而言,思應與五臟都相關,但與脾臟關系更為密切。因為脾為土臟,居中央,灌四旁,為五臟之本,五臟中皆有脾氣。思的情感變化只有以脾來解釋,才比較符合情志與五臟對應的發生學規律。脾主情感之思,其變化可以表現多方面、多層次的特征。脾主氣機之樞,其主情感之思,就是主對情感的思考、思慮活動的內在轉變。脾主情感的內在轉變,具有調節與穩定其它情志的作用,以保證正常的情志活動勿太過或不及,這也體現了脾胃為樞,中土之脾在情志活動中起著調衡作用。

二、病理關系

1、情志變化可致脾胃病祖國醫學認為人的生命活動與臟腑氣血、精神情志密切相關,強調“形神合一”,突出精神活動是人類正常的生理現象。《脾胃虛實傳變論》中指出:“飲食失節,寒溫不適,脾胃乃傷,此因喜怒、憂恐,損耗元氣,資助心火,火與元氣不兩立,火勝則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說明情志因素在脾胃發病中起重要作用。張介賓曰:“人身氣血為本,精神為用,全是四者的奉生,而性命周全矣。”情志調暢則陰陽平衡,氣血調和,反之變生諸疾。七情內傷,直接影響相應的臟腑,使臟腑的氣機逆亂,氣血失調,導致種種疾病發生。恰如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云:“肝為起病之源,胃為傳病之所”,脾是受情志因素影響最大的臟器之一,思則氣結最易傷脾,怒則氣上傷肝,而肝病最先傳脾土。如思傷脾,思慮勞神過度,常損傷心脾,導致心脾氣血兩虛,出現情志異常和脾失健運等癥;思慮過度,思則氣結,傷神損脾導致氣機郁結阻滯,則脾的運化無力,胃的受納腐熟失職,便會出現納呆、腹脹等癥,進而聚濕生痰而變生它病。

2、脾胃病屢現情志異常脾為氣血生化之源,神賴氣血的奉養而精明,氣血虧乏則不能滋養神明。脾虛則藏意主思的功能不能正常發揮,則不能主持情感的內在樞轉。臨證上脾虛易引起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思維不敏捷及智力下降。若素多痰濕,或飲食不節,恣食肥甘厚味,則中焦失于斡旋,脾胃失于健運,痰濁停滯中焦,脾不能升清降濁,痰濁蒙閉清陽,神失清靈,則可出現記憶減退,頭昏神蒙,不寐心煩,癲、癇、癡呆等病證。痰在情志致病中有著極其突出的病理作用,如痰蒙心竅、風痰閉阻、痰火內盛、上擾神明等,可產生許多情志異常病證,如癲、癇、狂、神昏、癡呆、驚恐、健忘、嗜睡或不寐等,這些皆與痰邪為病、神志不清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