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熱議

“一年之內,秋不食姜”有道理嗎?

到底什么才是“養生”?理論講起來簡單,但真正要做起來,卻處處都暗含門道。

姜是一種日常生活中都離不開的烹飪輔料。在傳統的認識當中,姜可以驅寒暖身。中醫理論認為,姜可以煎湯、榨汁,或作調味品,其中藥藥性表現為:發散風寒、化痰止咳,又能溫中止嘔、解毒等,常常用于外感風寒及胃寒嘔逆等癥的治療。

過去有句老話:“一年之內,秋不食姜”,那么此時正值秋季,我們是否真的秋天不適宜吃姜呢?江蘇省中醫院營養師武建海告訴,根據中醫理論,生姜辛溫無毒,入脾、胃、肺經,益脾胃,具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及解毒的功效;主治外感風寒、胃寒嘔吐、風寒咳嗽、腹痛腹瀉等病癥。現代醫學認為,生姜含揮發油,可加速血液循環;同時含有姜辣素,具有刺激胃液分泌、促進消化的功能,還有抗菌的作用。

生姜的好處雖然多,但是吃起來也有不少講究,季節就是其中之一。由于生姜屬于辛辣之品,屬于熱性食物,在烹飪過程中會失去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同時,秋天氣候干燥、燥氣容易傷肺,如果再食用辛辣的生姜,更容易傷害肺部,加劇人體失水、干燥,加重秋燥對身體的危害。所以秋天以少吃姜為宜。營養專家表示,秋季并非絕對一點也不能吃姜,關鍵是不能“多食”。

不過,如果患者因患病治療所需要時可以“遵醫囑”正確食用,如秋季治療風寒咳嗽時會經常用到姜。中醫理論認為“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即熱病用寒涼藥物治療,寒病用溫熱藥物治療。如果是患有寒性疾病的人,在秋季因受涼而加劇咳嗽、腹痛、嘔吐,此時也應該急服熱的生姜湯,可以起到溫肺暖胃、散寒止咳、止嘔止痛的良效。此外,將少量的蔥、姜、辣椒作為調味品,問題并不大,只需注意不要一次吃太多即可。楊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