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中醫是怎樣治病的呢

中醫是我們生活中經常聽到的一個詞,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在生病的時候採用中醫治療,中醫涉及的醫療領域特別廣,可以達到很多西醫所不能達到的效果,而且中醫的副作用比較小,而且比較安全,因此在我們生病的時候很多人選擇中醫治療,但是中醫治療並不是立竿見影的,需要長時間的調理,那麼中醫是怎樣治病的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扶正祛邪

任何疾病都是正氣與邪氣矛盾雙方互相鬥爭的過程。因此,治療疾病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改變邪正雙方力量的對比,扶助正氣,祛除邪氣,使疾病向痊癒方面轉化。各種治療措施,也就是依據“扶正”和“祛邪”兩個原則制訂出來的。

1.扶正 “正”是內因,指人體維持健康,抵抗疾病的能力而言。“扶正”就是使用扶助正氣的藥物或其它療法,輔以適當的營養和功能鍛煉,以增強病人體質,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而達到祛除邪氣、戰勝疾病、恢復健康的目的。扶正的原則,適用於以正虛為主要矛盾的病證。臨床上根據病人氣虛、血虛、陽虛、陰虛等具體情況,分別運用益氣、養血、助陽、滋陰等方法。如再生障礙性貧血,多為氣血兩虛,應益氣攝血或氣血雙補。

2.祛邪 “邪”是外因,是指一切致病因素,包括外來邪氣和自身的病理產物。“祛邪”,就是使用攻逐邪氣的藥物,或針灸、手術等治療方法,消除病邪,以達到邪去正複的目的。祛邪的原則適用于以邪氣盛為主要矛盾的病證。臨床上根據病人具體情況,可分別運用發汗、湧吐、攻下、和解、祛寒、清熱、消導和針灸、手術等方法驅邪外出。如膽道蛔蟲病就是蛔蟲竄入膽道的實證,應利膽排蟲。

3.攻補兼施 是指在治療時,祛邪和扶正同時並用的方法。臨床上由於病情複雜,正與邪之間互相消長,變化多端,故在治療中必須把“扶正”、“祛邪”兩個環節辯證地結合起來,以適應複雜多變的病情。攻補兼施適用於正虛邪實急需祛邪,但恐正氣虛弱而不耐攻者;或久病體弱餘邪未除者;或邪盛正虛的虛實互見證。至於先扶正後祛邪還是先祛邪後扶正,或扶正為主、祛邪為次,還是祛邪為主、扶正為次,或扶正祛邪忍時並用,可以根據疾病的具體情況,隨機應變,靈活運用。總之,扶正祛邪同時並用,應以扶正不留邪,祛邪不傷正為原則。

根據以上的介紹我們知道,中醫就是根據自己的方法説明人們進行科學的身體調養,使之達到陰陽平衡的效果,而且中醫可以根據不同的病症進行對症的治療,在中醫的幫助下,幫助人們調養身體,提高身體的抵抗力,使人們生活的更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