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口吃給兒童心理健康帶來隱患 別忽視兒童口吃的危險信號

口吃患者的“有口不能言、有話說不出”的痛苦,是言語表達正常的人根本無法想像的。口吃俗稱“結巴”,真正的口吃者會在呼吸、發聲等技巧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困難,有的一個字憋半分鐘也講不出來,並產生心慌、胸悶、氣短等不適,嚴重的還會出現嘴唇、眼角抖動痙攣等伴隨動作。

口吃給兒童心理健康帶來隱患

很多人相信,如果孩子更自信一點,少一點自卑、羞愧和緊張,口吃將會減輕甚至消失。但是,口吃主要是神經生理方面的原因,甚至有些人生來就有口吃的傾向。通常伴隨口吃的消極情緒和心理問題是由於口吃產生的,但焦慮、恐懼、羞愧等消極情緒反過來加重口吃,形成惡性循環。

隨著年齡的增長,口吃孩子經常被說話的困難極度挫傷,隨時承受外界帶給他的壓力,往往過早地承受了口吃所帶來的痛苦,形成焦慮和抑鬱的性格。

隨著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口吃兒童逐漸形成消極的自我意象。開始意識到自己是有說話缺陷的人,逐漸形成“口吃者”的角色。在與別人交往時感到自卑、羞愧和緊張。為了維護自己敏感的自尊心,往往掩蓋某些難發的詞語,逃避一些說話的情景和場合,盡可能少說話或不說話,失去很多表現自己的機會,比如與同學爭論,當眾演講,主動回答老師的問題等。

別忽視兒童口吃的危險信號

一些兒童口吃的危險信號需要引起家長足夠重視。

1、如果孩子在每一百個音節中有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口吃性不流暢(如“這-這-這”);

2、說話時面部、頸部肌肉緊張,氣息憋悶或者語音和說話帶有意想不到的聲調上升或者延長;

3、孩子在表達過程中,由於語流受阻而產生點頭、眨眼、拍腿、跺腳等伴隨動作;

4、孩子表現出逃避反應,或者表現出明顯的不願表達的意願,看起來非常沮喪。

當出現一至兩種上述的症狀時,則證明孩子的言語流暢性及表達方式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問題,需要及時向有關的專家進行諮詢,對兒童進行及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