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飲食

吃飯過快也致癌 細嚼慢嚥更可保護腸胃增加營養

如今, 我們普遍進入快節奏的生活模式, 習慣用最快的速度解決一切, 包括吃飯, 風捲殘雲、狼吞虎嚥都是對其形象的描述。 殊不知, 這種“加速”進食正慢慢損害我們的身體。

現代人的用餐時間正在急劇“縮水”, 《生命時報》聯合搜狐健康頻道進行的網路調查顯示, 在2743人中, 有43.31%的人“每天最短一餐”僅用5分鐘;即便“最長一餐”, 65.71%的人也只用了不到半小時。 有網站發起的“國人生活習慣大調查”顯示, 在1346位元受訪者中, 超過五成人吃飯速度過快。 還有統計表明, 現代人已從40多年前每餐咀嚼900~1100次、用時20~30分鐘, 下降為目前的每餐咀嚼500~600次、用時5~10分鐘。

對此,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范志紅說, 熱食吃得太快, 會給食道帶來很大損害, 其他食物吃太快也易影響消化功能。 調查顯示, 近40%的人曾因吃飯過快引發胃疼、胃脹等不適。 另外, 吃飯太快還有其他一些慢性、長期的隱患, 比如唾液中的酶來不及起保護作用就會降低食物攝入的安全性;吃得太快會讓人找不准自己正確的食量, 容易超出胃腸承受能力;高血糖患者甚至有加重病情的危險;臺灣《康健》雜誌還指出, 吃飯太快會讓大腦提前衰老。

在快節奏的影響下, 原本備受推崇的細嚼慢嚥逐漸成為了奢侈品。 為此, 日本知名健康網站蘭傑(Ranger)近日特別載文介紹了細嚼慢嚥的9大神奇好處, 提醒大家重拾這個最簡單的養生習慣。

為腸胃撐起保護傘。 中醫養生講究“蟻性”,是指學習螞蟻飲少食微、細嚼慢嚥。 這種進食方式能夠促進胃液分泌, 將食物磨得更細, 便於消化吸收並減輕胃腸負擔。 細嚼還能增加唾液, 其中的消化酶可助消化, 還能形成保護胃部的薄膜。 武警總醫院消化科主任劉海峰說, 老人牙齒稀鬆、消化功能逐漸減退, 各種消化液分泌減少, 加之腸道蠕動減弱, 更應細嚼慢嚥。

有助營養吸收。 北京東直門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劉敏提出, 充分咀嚼食物可使營養物質更好地被腸道吸收。 實驗發現, 兩個人同吃一種食物, 細嚼的人會比粗嚼的人多吸收13%蛋白質、12%脂肪、43%纖維素。 廣西營養學會副理事長馬力平說,

這是因為細嚼可以細化食物中的粗纖維、粉碎包裹的蛋白和脂肪。

減少致癌物質的毒性。 第二炮兵總醫院肝膽外科主任周丁華認為, 唾液中的氧化酶和過氧化物酶能消除某些致癌物質的毒性。 當某些含有致癌物質的食物進入人體時, 唾液就是第一道防線。

有效控制體重。 馬力平介紹, 大腦神經接收飽腹感信號通常需要20分鐘左右。 細嚼慢嚥能延長用餐時間, 刺激飽腹神經中樞, 回饋給大腦“我已經飽了”的信號, 讓人較早出現飽腹感而停止進食, 有助於控制體重。

提高大腦思維能力。 日本神經內科醫學博士米山公啟說, 細嚼慢嚥時, 大腦皮層的血液迴圈量會增加, 從而激發腦神經的活動, 可有效提高腦力。 馬力平建議每天嚼一小把生花生或者生葵花籽,

不僅增加咀嚼的時間, 其中所含豐富的維生素E、卵磷脂和亞麻酸等, 還可以營養腦細胞, 對預防認知障礙症很有幫助。

保護牙床和牙齦。 咀嚼次數少, 會導致下顎退化, 從而使牙床變得脆弱。 而細嚼、多嚼可以鍛煉下顎力量, 促進牙床健康。 劉敏說, 多咀嚼還能促進牙齦血液迴圈。

清潔口腔防細菌。 馬力平表示, 咀嚼時分泌的唾液, 含有溶菌酶和其他抗菌因數, 可以有效阻止細菌停留和繁殖。 因此口腔內的傷口一般都可以自愈, 很少會感染。

有利於控制血糖。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 日本科學家發現吃東西太快是最容易增加糖尿病患病風險的壞習慣, 這類人發展為糖尿病前期的風險是健康人的兩倍。

武漢市中心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毛紅指出, 進餐後30分鐘出現胰島素分泌高峰, 糖尿病患者如果進食過快, 胰島素會跟不上, 葡萄糖迅速進入血液迴圈, 造成血糖升高。

減少皺紋, 延緩衰老。 馬力平指出, 唾液裡含有唾液腺激素, 能夠參與到促進皮膚細胞分裂增殖、維持皮膚彈性的活動中。 另外, 劉敏表示, 咀嚼會鍛煉嘴巴周圍的肌肉群, 令臉部肌肉更緊致。 在以長壽著稱的地中海地區, 人們一頓晚餐可以吃三四個小時, 這也被認為是當地人的長壽秘訣之一。

緩解緊張、焦慮情緒。 馬力平稱, 吃飯時細嚼慢嚥, 集中注意力, 可以讓味蕾充分享受每一種味道, 食物也越嚼越有味, 既飽肚子又飽口福。 從心理上說,

則能讓人在忙碌一天后安靜下來, 以平和的心態面對喧囂的都市生活, 令人心情愉悅起來。

最後,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副所長馬冠生還給出了細嚼慢嚥的標準,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用15~20分鐘吃早餐, 中、晚餐則用半小時左右。 對老年人來說, 每口飯菜最好咀嚼25~5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