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養生

印堂穴:疏风止痛 通经活络

印堂穴位的位置

印堂穴位于前额部, 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

按摩印堂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印堂穴位于前额部,

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

1、治疗头痛、头晕、前头痛、目眩、目赤肿痛、三叉神经痛、眼部疾病等

治疗头痛、头晕、前头痛、目眩、目赤肿痛、三叉神经痛

2、治疗鼻塞、流鼻水、鼻炎、鼻部疾病等

3、治疗高血压、失眠、精神乏力等

按摩印堂穴的手法:

按摩方法一:按摩时将中指放在印堂穴上,

用较强的力点按10次。 然后再顺时针揉动20-30圈, 逆时针揉动20-30圈即可。

按摩时将中指放在印堂穴上, 用较强的力点按10次

按摩方法二:右手的中指伸直, 其他手指弯曲, 将中指的指腹放眉中心处, 用指腹揉按穴位, 用力适度, 每天早晚各揉按一次,

每次大约2~3分钟。

右手的中指伸直, 其他手指弯曲, 将中指的指腹放眉中心处, 用指腹揉按穴位

也可采用右手拇指、食指捏起两眉间的皮肤稍向上拉的方法, 每日早晚各提拉50~100次。

经常按摩印堂穴可增强鼻粘膜上皮细胞的增生能力, 并能刺激嗅觉细胞,

使嗅觉灵敏。 还能预防感冒和呼吸道疾病。

经常按摩印堂穴可增强鼻粘膜上皮细胞的增生能力, 并能刺激嗅觉细胞

印堂穴是人体经外奇穴, 《达摩秘功》中将此穴也列为“回春法”之一, 可见其重要地位。

神庭穴属人体督脉, 对神经系统有治疗作用。

按压这两个穴位对消除头痛头昏, 恢复大脑的活力有异曲同工之妙。 同时按摩, 互相补益, 则效果更佳。

印堂穴在两眉连线的正中间。 按摩时将中指放在印堂穴上, 用较强的力点按10次。

印堂穴在两眉连线的正中间。 按摩时将中指放在印堂穴上, 用较强的力点按10次。 然后再顺时针揉动20—30圈, 逆时针揉动20—30圈即可。

神庭穴在印堂穴上面, 发际正中直上半寸左右, 按揉方法与印堂穴相同。

用拇指和食指、中指的指腹点按“印堂”穴(在两眉中间)12次, 也可用两手中指, 一左一右交替按摩“印堂”穴。

神庭穴在印堂穴上面, 发际正中直上半寸左右, 按揉方法与印堂穴相同。

此法可增强鼻粘膜上皮细胞的增生能力, 并能刺激嗅觉细胞, 使嗅觉灵敏。 还能预防感冒和呼吸道疾病。

中医介绍了一种“搓揉穴位治疗鼻炎”的方法。 按照此法经过治疗, 困扰多年的慢性鼻炎居然基本治愈了。 此后, 天天坚持搓揉有关穴位。 多年长期坚持下来, 不仅原先的慢性鼻炎不再重犯, 而且平时也很少伤风感冒。

用双食指的外侧来回地搓鼻梁两侧的上下,共搓200下,搓揉到鼻梁有发热的感觉

采用的“搓揉穴位治疗鼻炎”的方法是:

1、用双食指的外侧来回地搓鼻梁两侧的上下,共搓200下,搓揉到鼻梁有发热的感觉。

2、用双食指尖揉动鼻孔两侧的“迎香”穴位,共揉动200下。“迎香”穴位于鼻翼根部正侧方的小凹陷处。

用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上下揉动右手的“合谷”穴位200下

3、用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上下揉动右手的“合谷”穴位200下,再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上下揉动左手的“合谷”穴位200下。“合谷”穴位于拇指与食指分叉的凹陷处。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一定要坚持不懈地长期做,一旦鼻炎被治愈,还要坚持做下去。这样不仅可防止鼻炎的复发,而且还可以预防伤风感冒。搓揉的手法要较重,以能忍受为宜。

配攒竹穴、丝竹空穴、四白穴、太阳穴治目痛;配迎香穴、合谷穴、风府穴、鱼际穴治鼻塞

【人体穴位配伍】 配攒竹穴、丝竹空穴、四白穴、太阳穴治目痛;配迎香穴、合谷穴、风府穴、鱼际穴治鼻塞;配上星穴、曲差穴、风门穴、合谷穴治鼻渊;配太阳穴、风池穴治头痛;配攒竹穴治头重;配丝竹空穴、头维穴治眩晕;配中冲穴、百会穴、大敦穴、合谷穴治中风不省人事;配支沟穴、足三里穴治产后血晕。

【刺灸法】向下平刺0.3-0.5寸,或三棱针放血,可灸。

用双食指的外侧来回地搓鼻梁两侧的上下,共搓200下,搓揉到鼻梁有发热的感觉

采用的“搓揉穴位治疗鼻炎”的方法是:

1、用双食指的外侧来回地搓鼻梁两侧的上下,共搓200下,搓揉到鼻梁有发热的感觉。

2、用双食指尖揉动鼻孔两侧的“迎香”穴位,共揉动200下。“迎香”穴位于鼻翼根部正侧方的小凹陷处。

用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上下揉动右手的“合谷”穴位200下

3、用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上下揉动右手的“合谷”穴位200下,再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上下揉动左手的“合谷”穴位200下。“合谷”穴位于拇指与食指分叉的凹陷处。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一定要坚持不懈地长期做,一旦鼻炎被治愈,还要坚持做下去。这样不仅可防止鼻炎的复发,而且还可以预防伤风感冒。搓揉的手法要较重,以能忍受为宜。

配攒竹穴、丝竹空穴、四白穴、太阳穴治目痛;配迎香穴、合谷穴、风府穴、鱼际穴治鼻塞

【人体穴位配伍】 配攒竹穴、丝竹空穴、四白穴、太阳穴治目痛;配迎香穴、合谷穴、风府穴、鱼际穴治鼻塞;配上星穴、曲差穴、风门穴、合谷穴治鼻渊;配太阳穴、风池穴治头痛;配攒竹穴治头重;配丝竹空穴、头维穴治眩晕;配中冲穴、百会穴、大敦穴、合谷穴治中风不省人事;配支沟穴、足三里穴治产后血晕。

【刺灸法】向下平刺0.3-0.5寸,或三棱针放血,可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