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養生

立冬養生的措施

立冬為冬日始, 但是立冬不僅僅代表著冬天的來臨, 確切的說, 立冬是冬天的開始, 萬物收藏, 規避寒冷的意思。 那麼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節, 我們該如何進行保健養生呢?

我國古代將立冬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人大水為蜃。 ”此節氣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三候“雉人大水為蜃”中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 蜃為大蛤, 立冬後, 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 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 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後便變成大蛤了。

立冬時節, 太陽已到達黃經225°,

北半球獲得的太陽輻射量越來越少, 由於此時地表夏半年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剩餘, 所以一般還不太冷。 晴朗無風之時, 常有溫暖舒適的“小陽春”天氣, 不僅十分宜人, 對冬作物的生長也十分有利。 但是, 這時北方冷空氣也已具有較強的勢力, 常頻頻南侵, 有時形成大風、降溫並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氣。

中國的節氣是農耕風俗的載體, 歷史過去了, 留下的是文化。 節令風俗實際是農俗文化(食俗也是其中之一)。 在現代生活中雖然已無實際意義, 但增添了生活情趣。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 在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 這一天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設壇祭祀。 在現在, 人們在立冬之日, 也要慶祝一下,

立冬進補各地“吃得”五花八門。 北方人大多在立冬這天要吃餃子, 而在我國南方, 立冬這天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等。

專家提醒, 立冬養生一定要全面, 從飲食、起居、運動、精神等生活的各方面開始做起:

飲食

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 食補在冬季調養中尤為重要。 專家表示, 冬季氣溫過低, 人體為了保持一定的熱量, 就必須增加體內糖、脂肪和蛋白質的分解, 以產生更多的能量, 適應機體的需要, 所以必須多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 同時, 天氣寒冷也影響人體的泌尿系統, 排尿增加, 隨尿排出的鈉、鉀、鈣等無機鹽也較多, 因此應多吃含鉀、鈉、鈣等無機鹽的食物。 此外, 也要多吃蔬菜, 適當增加動物內臟、瘦肉類、魚類、蛋類等食品,

還可多吃雞、甲魚、羊肉、桂圓、木耳等食品, 這些食品不但味道鮮美, 而且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及鈣、磷、鐵等多種營養成分, 不僅能補充因冬季寒冷而消耗的熱量, 還能益氣養血補虛, 對身體虛弱的人尤為適宜。 同時, 少辛增酸防疾病, 初冬時節是心血管病的高發期, 這個時候要多吃清潤甘酸的食物, 不宜多吃麻辣類的火鍋。 比如飲食中適當多吃些醋, 能起到軟化血管、預防心血管病的發生。

起居

中醫認為“寒為陰邪, 常傷陽氣”, 人體如果沒有陽氣, 將失去新陳代謝的活力。 而陽氣對老年人來說尤為重要, 所以, 立冬後的起居調養切記“養藏”陽氣。 專家強調, 一要早睡晚起:人們要適當早睡, 同時, 早晨也不易起得太早,

尤其老年人時間允許的話, 最好等太陽升起, 陽氣生髮時再起床, 以保證充足的睡眠, 有利於陽氣潛藏, 陰精蓄積。 二要注意衣著:太厚太薄都不好, 衣著過少過薄、室溫過低, 易感冒又耗陽氣;反之, 衣著過多過厚, 室溫過高則腠理開泄, 陽氣不得潛藏, 寒邪易於侵入。

運動

冬季鍛煉不可少, 適量的運動可增強身體抵抗力來抵擋疾病的侵襲。 專家強調, 冬天寒冷, 人的四肢較為僵硬, 鍛煉前熱身活動很重要。 如伸展肢體、慢跑、輕器械的適量練習, 使身體微微出汗後, 再進行高強度的健身運動。 衣著要根據天氣情況而定, 以保暖防感冒為主。 運動後要及時穿上衣服, 以免著涼。 此外, 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應禁止做劇烈運動,

如打球、登山等。 患有呼吸系統疾病的中老年人, 應避免寒冷的刺激, 運動應在日照充足時, 避開早晚, 以免誘發疾病發作, 而老年人室外運動更應注意保暖。

精神

在冬季, 人體的代謝處於相對緩慢的時期, 因此, 冬季養生要注重于“藏”, “藏的意思是人在冬季要保持精神安靜。 專家建議, 遇到不順心的事情, 要學會調控不良情緒, 對於抑鬱心中的不良情緒, 可通過適當方式發洩出來, 以保持心態平和。 同時, 要多曬太陽。 因為冬季天黑的早, 光照時間短, 也是易使人產生抑鬱情緒的一個原因, 因黑夜來臨時, 人體大腦松果體的褪黑激素分泌增強, 能影響人的情緒, 而光照可抑制此激素的分泌。

溫馨立冬時節, 睡覺前先用溫水泡泡腳,

然後搓擦足心, 不僅可以禦寒保暖, 還可以補腎強身, 緩解疲勞。 對預防感冒、冠心病、高血壓病症都有較好的防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