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古人養生重氣質,到底要怎麼養?

我們都知道讀書、寫字甚至於靜坐等等, 都是能提高自身氣質和陶冶情操的方式, 但是多數人可能不知道這些都是古人用來養生的方式之一, 下面帶大家具體來看下古人是如何氣質養生的吧。

靜坐養筋

中醫認為, 靜則養神。 《素問五運行大論》記載:“神在天為風, 在地為木, 在體為筋, 在氣為柔, 在髒為肝”。 所以, 靜坐可以柔肝舒筋, 氣血得以收斂、潛藏, 則筋膜得養, 最終達到養神、養身的目的。 對於現代工作生活節奏快的都市人來說, 靜坐是非常好的養生方法。

水聲養耳

“最喜晚涼風月好, 紫荷香裡聽泉聲。 ”曾鞏的《西湖納涼》道出了水聲養耳的美好境界。 從中醫的角度, “腎主水”, 傾聽水聲因而能夠收斂腎氣, 保養腎精。 “腎開竅于耳”, 水聲可使耳道清靜, 伴著清雅的荷香, 令人心曠神怡。

綠草養目

以中醫五行理論來看, 綠為青色, 五行屬木, 五臟中對應肝, 肝開竅於目。 由於肝的功能是主疏泄、調暢情志, 所以, 漫步于青山綠樹之中, 自然養眼養身。

琴書養指

撫琴與書法都是中華文化瑰寶,也是修身養性的至高境界。 在中醫看來, 撫琴與書法還具有明確的養生保健效果。

觀書養心

山水景物為第一自然, 而書籍是紙上的風景, 通過閱讀遊記、山水詩也可領略自然之美, 此可謂“第二自然”。 從中醫的角度, 心主神明, 心為陽髒而主陽氣, 閱讀可以鍛煉思維的敏捷性, 有助推動心陽, 促進血液迴圈, 使人生機不息。

杖履養足

“足為精氣之根”, 足底穴位是人體多個臟器的反射區,

因此雙足與周身陰陽、氣血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繫。 腿足狀態差, 容易導致氣血不暢, 百病叢生。 老年人選擇一根合適的手杖, 可以增加腿足的支撐力, 提供關節保護, 減少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