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飲食

玉米上餐桌 防病抗癌延年益壽

玉米, 又稱玉蜀黍, 北方人稱“棒子”, 南方人稱“包穀”, 因其顆粒如珠, 色澤如玉而得名。

玉米的故鄉在南美的墨西哥和秘魯等地。 據記載,

在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 把玉米傳到歐洲前3000年, 中美洲人就已開始種植玉米了。 哥倫布把玉米帶回西班牙後, 很快就傳到亞洲、非洲和阿拉伯各國。 時至今日, 玉米已成為世界性糧食作物, 有六七十個國家精通種植玉米。 在歐美許多國家, 玉米還成為一種熱門的保健食品。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 玉米營養豐富, 含有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成分, 所含蛋白質、脂肪都比精米、精面多, 特別是所含脂肪——玉米油中百分之五十以上為亞油酸, 能使血液中的膽固醇保持正常, 防止膽固醇向血管壁沉澱, 對防止高血壓、冠心病有積極作用。 有人還做過實驗, 我們日常食用的大米, 蛋白質的利用率僅有58%。 如果以三分之二大米, 加入三分之一玉米,

其利用率則可增至71%, 這種現象被稱為蛋白質的互補作用。 同時, 在玉米粒的胚芽中, 含有大量的維生素E和不飽和脂肪酸, 具有增強機體新陳代謝, 調整神經系統功能, 使皮下組織豐滿, 皮膚細膩光滑等作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 成熟的玉米所含澱粉較多, 蛋白質較少, 營養價值不如六七成熟的嫩玉米, 因此, 有專家特地把嫩玉米稱為“玉米黃金”、“玉米胎盤”。

玉米的抗癌作用也引起了世界醫學界極大的重視。 研究證明, 粗玉米中含有一種抗癌因數——谷胱甘肽氧化酶, 富含硒元素。 硒比維生素E的抗氧化能力強許多倍, 可防止致癌物質在體內形成。 玉米中還含有大量的鎂元素, 鎂可以抑制癌細胞的形成和發展, 並能幫助血管舒張, 加強腸壁蠕動, 增加膽汁, 促進機體廢物的排出。 匈牙利學者研究還證實, 玉米中含有白胺酸, 不但能抑制抗癌藥物對病人產生的毒副作用, 而且還能抑制癌細胞生長。 玉米中還含有大量的纖維素, 纖維素具有吸水膨脹、刺激胃腸蠕動增加的特徵,

能縮短糞便在胃腸道停留的時間, 減少腸內微生物產生致癌物質和腸黏膜對有害物質的吸收。

為了防病, 為健康長壽延年, 請常把玉米擺上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