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畢澄茄的功效與作用

功能主效

溫中散寒, 行氣止痛。 根:用於胃寒嘔逆, 脘腹冷痛, 寒疝腹痛, 寒濕鬱滯, 小便渾濁。 葉:外用治癰癤腫痛, 乳腺炎, 蟲蛇咬傷, 預防蚊蟲叮咬。 子:感冒頭痛, 消化不良, 胃痛。

1、用於胃寒疼痛, 呃逆嘔吐等症 該品功能溫暖脾胃、散寒止痛, 故適用於胃寒疼痛, 以及胃寒引起的呃逆、嘔吐、脘腹脹悶等症, 常與高良姜等配合應用。

2、用於寒疝疼痛等症 該品有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 治療寒疝腹痛, 常與吳茱萸、香附、廣木香等藥配伍應用。 此外, 該品又可用於寒症小便不利, 以及小兒寒濕郁滯引起的小便渾濁等病症。

3、脾胃虛弱。 用畢澄茄為還想, 加薑汁神曲、麵糊做成丸子, 如梧子大。 每服七十丸, 姜湯送下。 一天服二次。

4、傷寒咳逆, 呃噫日夜不定。 和畢澄茄、高良薑各等分, 共研為末, 每服二錢, 加水六分, 煮開幾次後再加醋少許服下。

5、反胃, 吐黑汁。 用畢澄茄研末, 加米糊做成丸子, 如梧子大。 每服三、四十丸, 姜湯送下。 愈後, 再服平胃散三百貼。 久病者亦可不發。

藥理作用

畢澄茄

1、對平滑肌的作用:蓽澄茄油能鬆弛豚鼠離體氣管平滑肌, 增加豚鼠離體肺灌流量, 對豚鼠吸入致痙劑所致藥物性哮喘有明顯保護作用, 對小鼠有祛痰作用, 均以含檸檬醛部分比去醛部分作用強。 另蓽澄茄油中的香葉醇、芳樟醇、香茅醛、樟腦等成分也具有不同程度的平喘作用。

2、抑菌作用:蓽澄茄油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傷寒和痢疾桿菌、綠膿桿菌有抑制作用。 1984年周勇等報導, 蓽澄茄揮發油為廣譜抗真菌藥物, 其主要成份為檸檬醛。 其抗真菌作用有下列特點: 抗真菌作用強。 廣譜抗黴劑對9種一般黴菌及3種致病真菌均有抗菌效果。 為殺真菌作用, 而不是抑菌作用。 毒性低根據蓽澄茄揮發油半數致死量為3.25±0.2ml/kg, 按生藥計算相當65±4g/kg, 與抗真菌有效劑量相比其毒性是很低的。 1985年塗新義等報導, 蓽澄茄油及其4種提取物對9種黴菌菌株進行抑黴菌試驗, 結果表明有一定抑黴菌作用。

3、對皮膚過敏反應的抑制作用:蓽澄茄油對大鼠被動皮膚過敏反應(PCA)有抑制作用, 能保護豚鼠過敏性休克和抑制豚鼠離體回腸過敏性收縮。

4、蓽澄茄油及其滴丸的抗缺氧作用:1988年付守廷等報導, 蓽澄茄油及其滴丸能明顯延長常壓缺氧條件下的小白鼠的存活時間;蓽澄茄油亦能延長腹腔注射異丙腎上腺素的小白鼠的在常壓缺氧條件下的生存時間, 並對氰化鉀和亞硝酸鈉中毒有緩解作用。

5、抗心律失常的作用:1985年張風鸞報導, 觀察了蓽澄茄油連續灌胃3天對氯仿與氯化鋇引起的實驗性心律失常的療效, 結果表明蓽澄茄油能降低氯仿所致的小鼠心室顫動的發生率。 能使氯化鋇所致大鼠的雙向性心動過速迅速轉為正常竇性心律。 蓽澄茄油不能明顯對抗烏頭堿和哇巴因引起的心律失常, 提示其作用有一定的選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