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四季養生

四季養生

夏季如何預防汗皰疹

夏天不僅身上容易出汗, 手也容易出汗, 很多人的手掌動不動就“濕漉漉”的, 影響美觀不說, 而且還經常長水皰, 瘙癢鑽心, 嚴重者會繼發感染, 而出現手腫脹、疼痛的症狀。 古人認為, 手掌、腳掌上長出一群群小水皰泡, 就是因為多汗、排汗不良造成的, 所以才會給起名字叫“汗皰疹”。 中醫對本病早就有認識, 在明代稱它為“螞蟻窩”。 清代《瘍醫大全·螞蟻窩》中記載:“螞蟻窩多生手足, 形似蟻窩, 儼如針眼, 奇癢入心, 破流脂水。 ”它一般多發於手掌側面或者手指間, 把這些水皰擠破會發現, 裡面液體清澈, 很少有渾濁的,

並且待乾涸後會脫皮, 露出發紅的新皮, 但是也容易皴裂, 會疼痛。 生活中, 常看到有些人手指甚至腳趾發紅、脫皮, 就有這個原因。 它好發于春末夏初, 夏天病情加重, 此起彼伏地發作, 一般能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夏天常飲食不節, 攝入太多寒涼食物, 或者過食肥甘厚味, 像燒烤、油膩食物等, 而使得濕熱內蘊, 損傷脾胃;另外, 天氣炎熱, 心情煩悶、暴躁或者思慮過度, 也會勞傷心脾。 《內經》雲“二陽之病發心脾”, 可見, 脾失健運, 運化失常, 濕熱內聚, 同時又受到暑濕的侵擾, 內外合邪, 不能疏泄於外, 就只能薰蒸肌膚, 它循經絡流竄至手掌時, 就表現出人們所看到的“螞蟻窩”了。

那要如何調理才能祛濕熱止癢呢?給大家介紹幾個穴位, 不妨試一試。

按摩勞宮穴, 用左手大拇指指端頂住右手掌心的勞宮穴, 垂直向下按壓, 其餘的手指則按壓在手背上, 力度由輕到重, 一壓一松, 持續1~2 分鐘即可。

勞宮穴是手厥陰心包經的俞穴, 同時又是榮穴。 中醫認為, 勞宮穴有“清心火, 除濕熱, 涼血息風, 理氣和胃, 鎮靜安神之功”。 經常按摩勞宮穴, 可以強壯心臟功能。 傳說古代有一個人, 經常要下山去趕集, 但是每次上山回家, 沒走幾步, 就氣喘吁吁。 但是隔壁年紀一大把的老先生, 擔著柴上山, 卻非常輕鬆。 這個人於是詢問他養生的方法, 那個老人就說, 他的方法就是經常按摩勞宮穴。

同樣的道理, 現代人很多心臟功能差, 爬樓梯吃力, 心跳較快, 必須走一會兒停一會。 而常按摩這個穴位,

體質不僅可以得到改善, 還能用來治療胸悶、心痛、中暑等夏天常見症狀。

另外, 搭配按摩合穀穴和魚際穴, 共同作用下, 則可以清熱利濕、活血護膚、止癢等。 合谷穴是手陽明之原穴, 它可以疏通其所在局部氣血的運行。 合谷穴位於手背虎口處, 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間陷中。 魚際位於手外側, 第一掌骨橈側中點赤白肉際處。 同時, 因為陽明經多氣多血, 故合穀穴還具有活血理氣、清熱利濕的作用。 魚際穴是肺的榮穴, 肺為水之上源, 因此, 魚際穴也可以清濕熱。

很多人會問:汗皰疹會不會傳染?它不具傳染性, 但是不容易根治, 一到夏天很容易復發。 因此, 手和腳一定要保持透氣通風乾爽, 洗衣服時戴上橡膠手套, 少直接接觸強鹼性肥皂和洗衣粉等化學製劑、清潔劑。

如果真患上此, 也不要自行亂塗成藥, 否則很可能併發其他皮膚病變, 致使病情更難控制。

在我國廣東, 夏天天氣悶熱, 很多人喜歡直接赤足穿運動鞋。 其實, 這樣腳很容易出汗, 汗液浸漬會讓皮膚的防護功能下降, 從而引發汗皰疹和濕疹。 所以, 夏天穿運動鞋時, 應該穿上吸汗、柔軟的棉襪, 及時讓腳透透氣, 以免感染。

平日裡, 還可利用具有祛濕作用的中藥食材來預防, 例如薏苡仁、綠豆、陳皮、茯苓、甘草、黨參等。 如果吃這些東西有消化不良的症狀, 則表示還需要加強健脾胃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