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不愛動的人 易被濕邪侵襲

很多人都有不愛動的經歷:出門就想坐車, 看見樓梯就發愁, 吃完飯不願意動彈, 甚至連話都懶得說, 總體精神面貌就是發蔫不活躍。 其實, 出現這些情況未必是天生就懶, 也有可能是體內有濕邪困阻。

中醫認為, 濕為陰邪, 易傷陽氣, 它的特點是緩滯、黏膩, 讓整個人的氣機不順暢, 處處形成羈絆, 幹什麼事都容易拖後腿。 而人體內的陽氣又有一種開拓性,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陽氣打先鋒, 這樣一個想開拓, 一個羈絆它, 就產生了矛盾。 因此, 一般被濕邪困住的患者, 陽氣都不會太旺盛, 往往體型虛胖, 少氣懶言,

精力不好。

濕邪的表現是多樣的, 濕在體表時, 可能出現四肢酸懶沉重、皮膚濕疹等症;如果不及時治療, 從體表侵入了關節, 就會出現關節酸痛、沉重、活動不便;若侵犯頭部, 可出現頭重如裹;停滯在胸部, 則表現為胸悶氣短。 濕邪尤其容易侵犯消化系統, 這是因為脾胃在五行中屬土, 土的性質是緩和的, 再碰上濕邪的黏膩, 就更不容易掙脫開, 會出現食欲不振、胃脘脹滿、大便不爽等症。 如果大便易粘便池壁, 說明有濕邪存在, 典型的濕證還會伴有舌苔厚膩等。

既然濕邪是氣機的滯緩, 我們就要想辦法把氣機運轉起來。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運動, 需要有毅力, 越懶越要強迫自己鍛煉, 形成習慣以後就可以進入良性迴圈。 當然也可以配合藥物調理,

中醫一般用行氣、滲濕的藥物, 行氣藥比如陳皮、砂仁、白豆蔻, 它們就像吹起一陣風, 讓體內的氣機運轉起來;滲濕藥比如茯苓、薏米, 就像興修水利, 把濕邪通過下水系統排出體外。 (江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