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警惕!腿腳發出的四大衰老信號

俗話說“人老先老腳”, 而我們的確也可以從不同的腳部症狀, 判斷出身體哪些地方開始出現老化問題, 以及時提醒中老年人採取預防措施。

症狀一:手腳冰冷

原因:通常是由於中老年人血液迴圈不暢通、運動量太少造成的。 如果同時指甲變成藍色或紫紅色的話, 則可能是糖尿病、動脈栓塞或雷諾氏症的早期徵兆。

對策:臺灣《康健》雜誌引述臺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針傷科主任陳萍和的觀點指出, 中老年人加大運動量、促進血液迴圈、多吃溫補脾胃的食物才是根本的解決辦法。 他認為, 泡腳水的溫度最好為40攝氏度,

時間20分鐘最合適。 因為泡腳太久, 身體會消耗更多的熱量, 加重心臟負擔。

症狀二:腳抽筋

原因:臺灣彰化秀傳醫院足踝外科主任朱家宏指出, 如果中年人睡覺的時候腳板抽筋, 可能是白天行走站立的姿勢不正確引起的。 較冷、缺鈣、疲勞過度等原因都可能引起小腿抽筋。 另外, 由於靜脈血中含氧量不足, 小腿靜脈曲張, 靜脈血長期停留在足部, 也會刺激足部肌肉, 導致抽筋。

對策:臺北榮總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賴曉亭建議, 出現這些問題, 睡覺時可將腳稍微墊高, 促使下肢靜脈血順利流回心臟。 還要注意保暖、補鈣、選擇合適的鞋。

症狀三:腳麻

原因:如果腳趾頭、腳板麻痛感嚴重, 還有刺痛燒灼感, 可能與糖尿病有關。

如果腳的脹痛感多於麻木感, 很可能是深靜脈栓塞。 如果從腰到腳都麻, 還伴有背痛, 則可能是椎間盤突出。

對策:症狀嚴重, 應立刻就醫。

症狀四:走路時腳痛

原因:中年人腳後跟基本上都有塊厚厚的脂肪墊, 隨著年紀漸長, 脂肪墊萎縮, 走路時脂肪墊被擠壓到兩側, 相對中間會變薄, 腳跟著地時就會痛, 且越走越痛。 但如果早上一起床落地就刺痛, 之後症狀會減輕的話, 則可能是腰髖骨位置不正引起的。

對策:多做伸展、轉動腳趾運動;矯正走路姿勢。

連結:你知道衰老的感覺是什麼樣嗎?

當我們年輕、活力充沛時, 能想到衰老後自己會變成什麼樣嗎?大部分人可能知道, 我們會頭髮花白、皮膚上長滿皺紋。 但衰老所意味的,

其實遠不止於此。 2010年農曆春節前兩天, 《生命時報》記者在北京市老齡協會, 平生第一次穿上“高齡老人生存障礙”體驗教具, 才真真切切地體會到, 衰老, 還意味著疼痛、僵硬、沉重、昏暗、麻木。 作為一個老人, 真的非常不容易。

每挪動一步, 都充滿了危險

當我們老了, 首先感覺到的, 就是關節的“僵硬”。 戴上體驗教具中的腿部限制和肘部限制, 記者感到, 兩條腿不能打彎, 胳膊根本就不聽使喚, 穿衣服這個我們可以熟練到閉起眼睛來完成的動作, 現在成了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兩條胳膊不能伸展, 最高只能水準抬起30度, 根本無法舉過頭頂。 手部限制則讓人除拇指外的四指幾乎無法動彈, 根本沒法做翻書、按遙控器、用鑰匙鎖門等精細的動作。

記者嘗試著翻了幾頁書, 幾乎每次都是一下就翻起四五頁, 沒有辦法做到只翻動一頁。

其次, 衰老的感覺是“彎曲”。 背部限制是個堅硬的弓形背板, 緊緊綁在脊背上, 在它的作用下, 你的背必須彎曲;在靠近脖子的兩側, 各有一個伸出來的擋板, 它們的存在, 令你根本無法隨意轉動脖子。

第三, 衰老的感覺是“模糊”。 戴上眼罩和耳塞, 記者眼前昏黃一片, 就像身處沙塵暴中, 只能模糊看到正前方的事物。 剛才還看得很清楚的牆上掛的鐘, 現在不僅看不清指標, 而且連距離也覺得比原先更遙遠了。 耳塞讓記者幾乎失去方向感, 無法分辨聲音是從哪個方位傳來的。

穿好所有衰老體驗的教具後,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時,

你已相當於一個85歲的老人。 ”記者想嘗試走動一下, 卻發現從室內到房門短短2米的距離, 每挪動一步, 都感覺充滿了危險。 身體不僅沉重、僵硬, 還有失去平衡、隨時摔倒的可能。 尤其是上下樓梯時, 很難準確判斷每節樓梯的高度, 只能用腳試探。 上樓時, 由於腿不能打彎, 無法用力, 胳膊就成了主要搬運身體的工具, 只有借助手杖的支撐, 才能讓腿邁上去。 5級臺階, 記者上了5分鐘。

衰老從30歲開始

“其實, 衰老不是突然到來的, 你所體驗到的衰老症狀雖然有些誇張, 但現實中的確會隨著年齡增加逐漸出現, 要讓我們的身體慢慢適應。 人應該適應衰老, 而不是對它產生恐懼。 ”瑞士聯邦醫學科學院臨床免疫學學會會員、北京抗衰老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在歐洲研究抗衰老課題多年的黃又彭博士告訴記者。

人的衰老, 是從30歲開始的。 30歲之前, 人屬於成長發育期, 逐漸走向成熟;30歲以後, 身體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細胞以平均每年1%—5%的速度衰老;50歲後速度更快;60—70歲開始全面衰老。

“一個健康人從65歲就開始漸漸失去40%的大肌肉群。 這會讓他在幹活時感到吃力, 而且累得很快。 ”黃又彭說, 從這個時期開始, 隨著肌腱的萎縮, 你的腰、腿會出現僵硬、疼痛的感覺, 體力迅速下降。 隨著全身關節中的軟骨板逐漸變薄、骨密度下降, 關節在活動時會感到疼痛。

眼睛從40歲開始衰老, 近距離觀察事物會非常費勁。 接著, 眼睛適應不同強度光的能力降低, 對閃耀光更敏感。 55歲左右, 聽力開始衰老, 耳道壁變薄、耳膜增厚、聽高頻度聲音變得吃力。而內臟各器官衰老的時間也不相同,大體說來,心臟從40歲以後開始衰老,胃腸消化系統從55歲左右開始出現衰老症狀,比如消化不良或者老年性便秘等。

動得越多,老得越慢

“每個人的個體差異很大,有人不到60歲就腰彎了、背駝了、牙掉了,可有人90歲了仍然耳不聾、眼不花。”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老年醫學研究所張國璽教授提醒,只要做到以下3點,衰老就不是那麼可怕的事。

改變飲食起居等生活習慣。“德國研究發現,住在養老院裡接受全方位照顧的老人,反而死亡率升高。這說明,老年人只要不是完全失去自理能力,還是要爭取自己多做些事情,比如家務勞動,否則身體老化得更快。”張國璽說,此外,50歲以後就要保證睡眠,隨著腎功能的衰退,老人起夜次數會增加。如果總往廁所跑,容易導致失眠。不如在床頭放一個痰盂,這樣小便後就能立刻繼續睡了。飲食上也要加以注意,比如可以用蜂蜜代替白糖,蜂蜜屬於單糖,吃後不會導致胰島素大量分泌,血糖上升不會很快。

多做減負運動。有些人認為,只要堅持鍛煉就能延緩衰老。這個理論沒有錯,但一定要選對運動項目。比如爬山能鍛煉身體,吸收新鮮空氣,但老年人骨關節發病率高,關節脆弱,爬山時全身的重量都要壓在膝關節上,非常不利於健康。真正適合老人的運動,不會給身體某個部位造成太大的負擔。最好的減負運動是游泳、打太極拳。此外,一些簡單的床上運動也是減負運動,而且簡便易行。

接受衰老、內心平和。中國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李娟指出,衰老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對剛步入老年的人來說,調整好心態是愉快度過老年期的前提。要學會接受自己開始衰老的事實,接受生理上出現的種種變化。對於剛退休的人來說,要想辦法讓自己的內心有新的寄託,比如重新拾起年輕時的一些愛好等。對於年輕人來說,提前瞭解衰老的感覺,不僅能提醒大家平時注意身體,讓衰老來得遲一些,更能讓人們懂得理解和關愛老年人。在幫助老人時,用一種平等的心態,而不是施捨或者給予的心態,這才是對老人真正的尊重。

耳道壁變薄、耳膜增厚、聽高頻度聲音變得吃力。而內臟各器官衰老的時間也不相同,大體說來,心臟從40歲以後開始衰老,胃腸消化系統從55歲左右開始出現衰老症狀,比如消化不良或者老年性便秘等。

動得越多,老得越慢

“每個人的個體差異很大,有人不到60歲就腰彎了、背駝了、牙掉了,可有人90歲了仍然耳不聾、眼不花。”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老年醫學研究所張國璽教授提醒,只要做到以下3點,衰老就不是那麼可怕的事。

改變飲食起居等生活習慣。“德國研究發現,住在養老院裡接受全方位照顧的老人,反而死亡率升高。這說明,老年人只要不是完全失去自理能力,還是要爭取自己多做些事情,比如家務勞動,否則身體老化得更快。”張國璽說,此外,50歲以後就要保證睡眠,隨著腎功能的衰退,老人起夜次數會增加。如果總往廁所跑,容易導致失眠。不如在床頭放一個痰盂,這樣小便後就能立刻繼續睡了。飲食上也要加以注意,比如可以用蜂蜜代替白糖,蜂蜜屬於單糖,吃後不會導致胰島素大量分泌,血糖上升不會很快。

多做減負運動。有些人認為,只要堅持鍛煉就能延緩衰老。這個理論沒有錯,但一定要選對運動項目。比如爬山能鍛煉身體,吸收新鮮空氣,但老年人骨關節發病率高,關節脆弱,爬山時全身的重量都要壓在膝關節上,非常不利於健康。真正適合老人的運動,不會給身體某個部位造成太大的負擔。最好的減負運動是游泳、打太極拳。此外,一些簡單的床上運動也是減負運動,而且簡便易行。

接受衰老、內心平和。中國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李娟指出,衰老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對剛步入老年的人來說,調整好心態是愉快度過老年期的前提。要學會接受自己開始衰老的事實,接受生理上出現的種種變化。對於剛退休的人來說,要想辦法讓自己的內心有新的寄託,比如重新拾起年輕時的一些愛好等。對於年輕人來說,提前瞭解衰老的感覺,不僅能提醒大家平時注意身體,讓衰老來得遲一些,更能讓人們懂得理解和關愛老年人。在幫助老人時,用一種平等的心態,而不是施捨或者給予的心態,這才是對老人真正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