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這幾個“偽健康”的生活常識,你躺槍幾個?

生活中有很多關於健康的“小知識”、“小竅門”, 每一個都說得頭頭是道, 說的時間久了, 傳播得多了, 也就有不少人真的當成健康生活標準照著做了, 其實, 很有可能你信了一個“偽健康知識”, 一起來看看。

純天然的食品就是健康的?

平時我們吃了太多添加各種化學製劑添加物的食品, 所以很多蔬菜、水果、雜糧等都打著“純天然無添加”、“有機健康”等的旗號, 標誌自己是健康食品。 但是, 無論是不是純天然的食品, 該含有的營養元素都不會少, 同樣的, 對身體有害的原生物質, 也不會少。 比如, 再是有機豬肉、牛肉,

號稱純天然植物餵養, 無激素、無抗生素, 但這牛肉還是有飽和脂肪, 也還是不應該多吃。 比如, 有機土豆發了芽, 還也是會有毒素產生, 不能吃。

純天然食物, 也不見得就是最健康的。

食物統統放冰箱?

冰箱的低溫環境確實有助於食物的保鮮儲存, 尤其是一些保鮮期短的食品, 比如水果、蔬菜等。 但並不是所有的水果和蔬菜都有放冰箱, 有的食品放冰箱可能會加快它們的腐爛程度, 比如芒果、香蕉這種剝皮吃, 果肉為泥狀的;有些水果放冰箱會造成水果表皮的油脂滲進果肉, 造成果肉發苦, 比如柳丁、桔子等;有的水果放冰箱, 由於冰箱的潮濕環境, 更容易發黴變質, 比如草莓、楊梅等。

面皮、巧克力等食物不適合放冰箱, 因為冰箱溫度低,

會導致它們快速變硬, 口感變差;蜂蜜不適合放冰箱, 因為冰箱的低溫會讓蜂蜜中的糖結晶, 影響口感;番茄、黃瓜、青椒等食物都不適合放冰箱, 會容易凍傷凍壞。

每天要喝8杯水?

我們身體需要的水分, 每天可以從各種食物中獲取, 而喝水只是為身體提供水分的一種方式而已, 並不需要非喝滿8杯水。 口渴就喝水, 按著身體的需求去做就好了, 上廁所的時候看看自己的尿液顏色, 只要是淡黃色的, 就說明身體不缺水。

含有脂肪的食物不要吃?

高脂肪的食物確實容易讓人長胖, 但並不代表我們就要拒絕一切脂肪。 有脂肪的食物, 才學會吃, 就會對健康大大有益。 脂肪要分類, 反式脂肪和飽和脂肪確實是對我們身體無益的,

應該儘量少吃或不吃, 而不飽和脂肪都是對身體有益的, 適當吃能夠給我們身體提供能量和細胞架構。 含不飽和脂肪的食物有:橄欖油、花生油、菜籽油、魚肉、雞肉、堅果等。 當然, 要特別提醒, 無論是什麼食物, 都要注意控制熱量, 不要無節制地吃。

宵夜吃了肯定會長胖?

很多女孩子不敢吃宵夜, 擔心一吃宵夜就會長胖, 其實吃宵夜不一定會胖。 人會長胖, 一個主要的原因是每天吸收的熱量大於消耗的熱量, 比如你今天消耗了3000大卡熱量, 吃進去了4000大卡, 多出來的熱量就會轉化為脂肪被身體儲存起來, 以防萬一受餓可以“拿出來”當消耗。 所以如果你全天的攝入熱量低於你消耗的熱量, 晚上吃一點宵夜也是沒關係的。

當然, 宵夜還是要少吃, 因為會給腸胃增加負擔, 另外, 也少吃那些高糖、高脂、高油的食物, 或者一些熱量很高的零食。

平時加班熬夜, 週末補覺?

我們身體是有生物節律的, 每天需要的睡眠時間是相對固定的, 平時加班熬夜造成每天的睡眠不足, 已經對身體健康造成了不良的影響, 週末再不管不顧的一通猛睡, 更是讓身體無法適應你的睡眠節奏, 徹底造成生物鐘的紊亂。 要知道, 睡眠並不是食物, 平時缺乏的睡眠是不可能補回來的, 想要身體健康, 你只能儘量保障自己每天至少有6個小時以上的睡眠, 無論平時還是週末, 都能有相對固定的睡眠時間, 這樣身體的生物鐘才能保持平衡, 不會影響身體的內分泌失調。

流鼻血時抬高頭?

只要有人流鼻血, 都會下意識地把頭抬高, 下巴高高仰起, 想要用這種方式止住鼻血, 防止鼻血流下來。 其實這樣做只是我們自己身體的條件反射, 並不能對制止鼻血有什麼好處, 甚至有可能會導致鼻血倒流咽喉裡, 一不小心可能還會讓你覺得噁心, 甚至想要嘔吐。 所以一旦發現自己流鼻血, 不要再抬頭了, 應第一時間找到紙巾或者棉球塞進流鼻血的鼻孔裡, 同時用手輕壓鼻翼, 有助於儘快止血。

運動時間越長越好?

很多人跑步一跑就1、2個小時, 去健身房做各種器械就沒完沒了, 總覺得想要減肥、健身, 做運動的時間越長越有效果。 其實不然, 做任務事都要有度, 運動也是這樣, 每個人的身體負荷都有一定的量,

超過負荷量的運動, 一是容易造成運動損傷, 如扭傷、肌肉拉傷等, 二是會讓自己想要達到的目標達成變慢, 另外也會讓心臟負荷加重, 反而會影響心臟健康, 尤其是對女性來說這一點是特別要注意的。

通過運動健康, “質”大於“量”, 不要一味追求時間量, 而要考慮是否有效, 比如做有氧運動時一定要關注自己的心率, 運動時心率達到最高心率和最低心率之間的安全範圍就好。

以上這些是我們平時聽到比較多的所謂的健康常識, 其實大多都是偽健康, 日常生活中類似的說法還很多, 我們一定要注意分辨真偽, 不要輕易相信一些所謂的專家說的健康養生方法。 ()獨家專稿, 歡迎分享, 請點擊獲取授權。
投稿及合作請聯繫:020-85501999-8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