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四季養生

四季養生

立冬時節 謹防冬病

立冬的由來

“立冬”節氣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 是24節氣的第19個節氣。 我國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立, 建始也”, 又說:“冬, 終也, 萬物收藏也。 ”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 收藏入庫, 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 看來, 立冬不僅僅代表著冬天的來臨。 完整地說, 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 萬物收藏, 歸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和“立秋”一樣, 古人同樣在這個季節用占卜的方法來看冬天的冷暖, 如“立冬晴, 一冬淩(寒冷);立冬陰(陰雨), 一冬溫(暖冬)”。 不無例外, 古代也有到立冬這天, 皇帝會親自率領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行“迎冬”之禮。

我國古代將立冬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人大水為蜃。 ”此節氣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三候“雉人大水為蜃”中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 蜃為大蛤, 立冬後, 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

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 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後便變成大蛤了。

立冬時節, 太陽已到達黃經225°, 北半球獲得的太陽輻射量越來越少, 由於此時地表夏半年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剩餘, 所以一般還不太冷。 晴朗無風之時, 常有溫暖舒適的“小陽春”天氣, 不僅十分宜人, 對冬作物的生長也十分有利。 但是, 這時北方冷空氣也已具有較強的勢力, 常頻頻南侵, 有時形成大風、降溫並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氣。

中國的節氣是農耕風俗的載體, 歷史過去了, 留下的是文化。 節令風俗實際是農俗文化(食俗也是其中之一)。 在現代生活中雖然已無實際意義, 但增添了生活情趣。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 在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 這一天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設壇祭祀。 在現在, 人們在立冬之日, 也要慶祝一下, 立冬進補各地“吃得”五花八門。 北方人大多在立冬這天要吃餃子, 而在我國南方, 立冬這天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等。

立冬時節飲食方面四要點

眨眼間就來到了立冬的季節。 立冬, 是進入冬季後的第一個節氣, 是陽氣潛藏, 陰氣盛極, 草木凋零, 蟄蟲伏藏的季節。 天冷影響人體的內分泌系統, 使人體的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等分泌增加, 加速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類熱源營養素的分解, 增加肌體的禦寒能力, 同時也造成人體熱量散失過多。 所以, 立冬後要適當進補對禦寒很有好處。

進補前先引補

立冬後進補要給腸胃一個循序漸進的適應過程, 所以要做好引補。 比如食用性質溫和的花生紅棗湯、生薑燉牛肉等。 此外, 冬季喝熱粥也是養生的好選擇。 小麥粥可以養心除煩, 芝麻粥可以益精養陰, 蘿蔔粥可以消食化痰, 茯苓粥可以健脾養胃。

多溫熱少寒涼

天冷的時候, 適量增加蛋白質、脂肪以及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吸入, 對抵禦低溫很有好處。 例如多吃一些糯米、高粱、栗子、大棗、核桃仁、桂圓、韭菜、南瓜、生薑、牛肉、羊肉等溫熱性質的食物。

增加維生素A、C的攝取

增加維生素A、C的攝取, 可以增強對寒冷的適應能力。 維生素A主要來自動物的肝臟、胡蘿蔔、深綠色蔬菜等, 維生素C則主要來自於新鮮水果和蔬菜。 此外, 冬天多吃點辣椒, 可以促進血液迴圈, 還能增進食欲。

鹹味入腎補益陰血

根據“秋冬養陰”,“冬季養腎”的原則,冬季可以適量多吃點鮮味食物,如海帶、紫菜以及海蜇等,具有補益陰血等作用。

由於立冬後氣溫低、氣壓高且天氣乾燥、人體的肌肉、肌腱和韌帶的彈力及伸展性均會降低,肌肉的粘滯性也會相應增強,從而造成身體發僵不靈活,舒展性也隨之大打折扣。因此在立冬後進行體育鍛煉時,應遵循相應的養生準則,這樣既能實現防寒保暖和強身健體的目的,又不會因鍛煉不當而損害健康。 準則一:鍛煉之前充分熱身。 由於人的身體在低溫環境中會發僵,鍛煉前若不充分熱身,極易造成肌肉拉傷或關節損傷。因此應正式鍛煉前先進行徒手操、輕器械練習等“預熱”運動,熱身的強度以使身體發熱並微微出汗為宜。 準則二:鍛煉時衣物的薄厚要適當。 立冬過後氣溫很低,因此在運動前要穿厚實些的衣服,在熱身後再除去外衣;鍛煉結束後應儘快回到室內,不要吹到冷風,以及擦去汗水並更換衣服,以防止冷熱交替造成熱量散失而感冒。

準則三:鍛煉時應適時調整呼吸。 由於冬天常有大風沙,因此建議在鍛煉時最好採用鼻腔呼吸的方式,也可以採用鼻吸氣、口呼氣的呼吸方式,但切記直接用口吸氣。這是因為鼻腔黏膜能對吸進的空氣起到加溫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寒冷空氣對呼吸道的刺激;同時鼻毛亦可有效阻擋細菌,堪稱呼吸道的“保護神”。

立冬鍛煉堅持“四準則”

準則四:室內鍛煉時應保持空氣流通。 不少人習慣在冬天選擇室內鍛煉,並把門窗緊閉,以防止寒冷空氣的入侵。但實際上,這樣很容易因缺氧而導致頭暈、噁心等症狀。因此在室內鍛煉時切記保持空氣的流通。

鹹味入腎補益陰血

根據“秋冬養陰”,“冬季養腎”的原則,冬季可以適量多吃點鮮味食物,如海帶、紫菜以及海蜇等,具有補益陰血等作用。

由於立冬後氣溫低、氣壓高且天氣乾燥、人體的肌肉、肌腱和韌帶的彈力及伸展性均會降低,肌肉的粘滯性也會相應增強,從而造成身體發僵不靈活,舒展性也隨之大打折扣。因此在立冬後進行體育鍛煉時,應遵循相應的養生準則,這樣既能實現防寒保暖和強身健體的目的,又不會因鍛煉不當而損害健康。 準則一:鍛煉之前充分熱身。 由於人的身體在低溫環境中會發僵,鍛煉前若不充分熱身,極易造成肌肉拉傷或關節損傷。因此應正式鍛煉前先進行徒手操、輕器械練習等“預熱”運動,熱身的強度以使身體發熱並微微出汗為宜。 準則二:鍛煉時衣物的薄厚要適當。 立冬過後氣溫很低,因此在運動前要穿厚實些的衣服,在熱身後再除去外衣;鍛煉結束後應儘快回到室內,不要吹到冷風,以及擦去汗水並更換衣服,以防止冷熱交替造成熱量散失而感冒。

準則三:鍛煉時應適時調整呼吸。 由於冬天常有大風沙,因此建議在鍛煉時最好採用鼻腔呼吸的方式,也可以採用鼻吸氣、口呼氣的呼吸方式,但切記直接用口吸氣。這是因為鼻腔黏膜能對吸進的空氣起到加溫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寒冷空氣對呼吸道的刺激;同時鼻毛亦可有效阻擋細菌,堪稱呼吸道的“保護神”。

立冬鍛煉堅持“四準則”

準則四:室內鍛煉時應保持空氣流通。 不少人習慣在冬天選擇室內鍛煉,並把門窗緊閉,以防止寒冷空氣的入侵。但實際上,這樣很容易因缺氧而導致頭暈、噁心等症狀。因此在室內鍛煉時切記保持空氣的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