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養生

葛可佑:養生其實很簡單

■專家簡介

葛可佑, 中國營養學會名譽理事長、曾任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研究所所長。 主要從事人群營養狀況的調查和改善研究, 領導中國營養學會修訂了中國居民膳食指南, 創作了“平衡膳食寶塔”, 組織全國知名營養專家修訂了我國的RDA, 發表了我國第一部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

■閱讀提要

吃 “連吃幾天會議自助餐, 很豐盛, 不擔心營養攝入超標?”記者欲打探葛老的養生吃法。 “不會啊, 這頓吃得多了, 下頓少吃點就是了。 ”葛老回答起來輕鬆隨意。 葛老認為, 快樂飲食對健康最有益。

吃飯就是一種享受, 吃飯不是吃藥, 不必太過恪守規範。 要學會總量平衡, 今天吃多, 明天就吃少;中午吃肉多, 晚上多喝粥多吃菜。 不爭一朝一夕的合理膳食, 只要總體上, 在某個時間段內營養均衡就足夠了。

喝 革命小酒天天有, 五十年來從不醉。 葛可佑看來, 喝酒講究的是氣氛和愉悅, 喝酒是助興的, 可不是傷身的。 平日裡, 紅酒一杯、白酒一盅, 啤酒一瓶, 每天不落。 十幾年前, 他還自己自製藥酒, 藥酒的搭配, 也不是特別講究。 枸杞好, 就抓把枸杞, 配點西洋參、兌上二鍋頭和純淨水泡著, 後來人家送了些鹿茸, 也一併放進去。 經年累月的泡著, 每天來點。

玩 動則有益, 量力而行。 葛可佑說, 老年人的各種生理功能都在逐漸減退。 結合自身情況,

儘量做些幅度不是特別大的活動項目, 身體會受益很多。 做家務也是動, 遛彎也是, 隨時隨地動起來, 身體就不會發僵發硬, 肢體活泛了, 血流也通常起來, 人也精神很多。 但最主要的養成運動的習慣, 別間斷。 即便大雪天, 八十歲的精幹老頭兒, 還自己開車去郊外。

樂 葛老玩單反, 剛開始玩, 很捨得投資, 買的都是比較高端的設備。 操作複雜, 也從不怵頭。 買本攝影書, 自己邊看邊學邊實踐。 學打高爾夫, 也是如此, 堅決自學成才。 朋友勸他, 可以花三千元請個教練教一下, 他偏不。 拿三十塊錢買了一本書, 自己學, 照著書做動作。 一點點模仿, 動作學得標準, 多有成就感。 葛老說, 努力學點新玩意, 瞭解一點年輕人的事情, 好像真能幫助自己感受到一點時代的脈搏呢!

葛可佑, 這位馬上就過八十大壽的老人, 狀態有如正當年的小夥兒——瘦削精幹、頭髮烏黑, 一襲黑衣, 單薄利索, 雙肩背包在一側肩頭隨意一搭——精神氣十足!

一握手, 一點頭, “我是葛可佑!”

儀容謙和, 力道蒼勁。

葛可佑是誰?用營養界“大拿”這個稱謂形容或許稍帶戲謔。 但他是制定中國人營養標準第一人, 被譽為營養界“葵花寶典”的平衡膳食寶塔亦是出自他的手筆。 他用接近一生的時間與科研, 告訴百姓怎麼吃更健康。 而他自己, 也堪稱不折不扣的養生模範樣板兒——年近八十, 血脂不高, 體重不超, 健康達標、狀態不老。 然而, 當記者頗感好奇並欲對“好身體是怎樣煉成的”進行一番打探後, 卻頗感失望——生活中的葛可佑,

才沒有那些條條框框的養生標準約束, 談笑中, 他那“吃的隨意、動的興起, 玩的開心”的養生狀態展現的一覽無餘。

什麼是養生?中國營養界泰斗級人物葛可佑告訴您, 養生其實就是在科學原則之下, 隨心所欲——就這麼簡單。

食之有道——把吃飯當成一種享受, 別太多約束

採訪那天正值聖誕, 葛可佑開會的第三天, 剛用完中餐, 我們的話匣子便自然從吃聊開來。

“連吃幾天會議自助餐, 很豐盛, 不擔心營養攝入超標?”記者欲打探葛老的養生吃法。 “不會啊, 這頓吃得多了, 下頓少吃點就是了。 ”葛老回答起來輕鬆隨意。

還真是出乎意料。 記者原以為, 營養專家大多對清淡飲食、食物搭配頗為講究, 不說照本宣科, 至少也要遵循原則而來。

但葛可佑還真是個例外。

他認為, 快樂飲食對健康最有益。 “吃飯就是一種享受, 吃飯不是吃藥, 不必太過恪守規範。 要學會總量平衡, 今天吃多, 明天就吃少;中午吃肉多, 晚上多喝粥多吃菜。 不爭一朝一夕的合理膳食, 只要總體上, 在某個時間段內營養均衡就足夠了。 ”

葛可佑並不主張老年人對營養要求太過嚴苛。 按照營養膳食寶塔, 穀物、蔬果、肉蛋、油脂類, 攝入量依次遞減, 但也沒必要每餐都嚴格要求具體攝入量。 完全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隨意搭配而來。

他“無肉不歡”, 並不抗拒肥甘厚味。 自己燒的“東坡肉”堪比大廚水準。 每次一鍋肉新鮮出爐, 香味四溢, “感覺真是幸福極了。 ”然後小心翼翼的夾出幾塊夠一頓,

餘下的, 放在保鮮盒裡冷藏起來, 過幾天再吃。 “你說過量麼?超標麼?不啊。 但是還享受了美味。 不過就是限量而已。 ”

他也是典型的蔬菜主義的推崇者。 最愛各種蔬菜搭配著做沙拉, 既有營養又能防止進食過多其他能量大的食物。 “做法很簡單。 將黃瓜、番茄、生菜、西芹、洋蔥、紫甘藍等蔬菜切絲, 放入橄欖油、白醋、少量食鹽, 攪拌均勻即可。 ”葛可佑稱之為懶人營養法。

飲食結構?聽起來也頗為單調。 “基本上每頓就是一葷一素一湯。 ”記者一盤算, 皺了皺眉, “照您這樣說, 一天才吃幾樣?您不一直說飲食上量少而樣多麼, 哪有那麼多。 ”

葛老哈哈一笑。 手放在嘴邊, 傾身往前靠了靠, 天真的像個孩子, 一邊竊喜一邊悄悄補充, “還有沒說到的呢。 我每天還吃很多零食啊。 ”

簡直是貪戀零食不自控。他家的茶几下層,放著各式零食、杏仁、榛子、花生等各類乾果。正餐之外,何時嘴巴寂寞了,就伸手抓一把。幹吃不夠味?就著小酒來。

革命小酒天天有,五十年來從不醉。

“喝酒講究的是氣氛和愉悅,喝酒是助興的,可不是傷身的。”平日裡,紅酒一杯、白酒一盅,啤酒一瓶,每天不落。十幾年前,他還自己自製藥酒,藥酒的搭配,也不是特別講究。枸杞好,就抓把枸杞,配點西洋參、兌上二鍋頭和純淨水泡著,後來人家送了些鹿茸,也一併放進去。經年累月的泡著,每天來點。

愛好養生的,都對事物相生相剋頗為禁忌,葛可佑對此毫無芥蒂。

“食物成分間相互作用是客觀存在,不必過分計較。科學實驗證實,食物相克根本沒有依據。”葛老的回答斬釘截鐵。

如今,很多人過於注重飲食調養,寄希望於飲食治病延壽。葛老研究營養五十多年,在他看來,頗不得法。“飲食對健康的影響往往不是短期作用,而是長期積累的結果。所以不要期望合理營養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必須持之以恆。”

愉快的享受每一頓美食,既要講營養,又要講口味,不要偏頗。太講營養,就會損失生活享受,太偏重口味,又會損失營養。但口味可以取捨,口味是慢慢培養起來的。

動之有節——把運動當成一種習慣,要量力而行

葛老在吃上隨意,在運動上,也隨性隨喜。到了這般年紀,多數老人都謹慎運動,休養生息。可他不,運動項目多著呢。

“動則有益,量力而行。”葛可佑說,老年人的各種生理功能逐漸減退。結合自身情況,儘量做些幅度不是特別大的活動項目,身體會受益很多。”做家務也是動,遛彎也是,隨時隨地動起來,身體就不會發僵發硬,肢體活泛了,血流也通暢起來,人也精神很多。但最主要的養成運動的習慣,別間斷。

空氣不好,他就在家壓壓腿,玩玩啞鈴,年輕時能舉起8磅的,如今玩5磅的,負荷減少。但從未間斷。天空碧藍如洗,便走到戶外,時間短,在周邊公園走上一圈,時間充裕,就去郊區爬爬山。

“那遇到開會,半天都沒時間動,怎麼辦?”記者故意刁難。“這不叫事兒。”說到這,葛老還頗感不好意思地說起開會間隙忙運動的囧事——

前陣去上海出差,連續在酒店開會三天,一坐就是半天,可憋壞了。下午散會,索性自己走出酒店,準備轉上一圈。“誰知這個街區不方正,走著走著迷了路,越繞越找不回來。”葛老饒有興致的邊比劃路線,邊解釋。

找不到路?不信自己的方向感這麼差——堅決不問路、不打車。就這樣,走過幾條街,在陶醉于上海繁華夜景中,不知不覺又回到原點。雖然累得滿頭大汗,倒也頗有成就感。“不管怎樣把昨天沒走的6000步又走回來了,雖有些被迫的成分!”

開會不耽誤,下雪也照樣不誤事。人家下雪都躲在家裡不出門,他老人家越是下雪越閒不住,開車就得往外跑。他的理由是,“雪天路況差,但車少,司機都很小心,出事幾率不一定比平時大,雪天空氣好,景致好,開車去郊區透透氣,心情特別舒暢。”這位今年79歲的精幹老頭兒,不光自己,還扛著沉重的單反相機,雪天郊外,美景美物,悉數收入鏡中。

清朝戲劇家李漁,可謂講究生活情調的小資們的鼻祖。他主張“以步趨為樂”,可攬山水之勝,可逢花柳之妍……葛可佑的步行鍛煉,就頗有這個意味。邊走邊看,邊看邊發覺有意思的新鮮事兒,何樂而不為?徒步為歡,是身心共娛。

玩之有法——把樂趣當成一種鍛煉,應學無止境

中國的老年人,到了七八十歲,大多蝸居家中,讀書看報,含飴弄孫。但和葛可佑聊天,完全感覺不到是和一位老者交流,反而隨時被他那種狀態所感染,那是一種頗為陽光向上、正能量爆棚的“少年心態”,隨時發現,隨時投入,隨時好奇,隨時樂觀。

玩,比年輕人更認真投入,並孜孜以求。拿攝影來說,葛老玩單反,有七八個年頭了。那會單反熱潮還剛剛興起。

“剛開始玩,很捨得投資,買的都是比較高端的設備。”葛可佑說,操作複雜,也從不怵頭。買本攝影書,自己邊看邊學邊實踐。電子產品更新快,他的教材也隨著推陳出新,如今早已對光圈、景深等操作駕輕就熟,設備也一代代鳥槍換炮。這不,最近又流行起微單,他也早早置辦了一個。

去年微博火爆,他也應景的開了個帳號,寫養生心得,營養解讀。有時也搞些小情調,與博友們來個親密互動——隨手拍的不知名植物,微博求助“枝頭是葉子還是果實?”

“努力學點新玩意,瞭解一點年輕人的事情,好像真能幫助自己感受到一點時代的脈搏呢!”葛可佑如是說。

他學打高爾夫,也是如此這般,堅決“自學成才”。朋友勸他,可以花三千元請個教練教一下,他偏不。“我拿三十塊錢買了一本書,自己學,照著書做動作。一點點模仿,還真學會了,你說多划算。動作學得標準,自己還開心啊,多有成就感。”

“大腦是個永動機。人老是個自然過程,你既要承認它衰老,又要不斷調動它鍛煉它,延緩衰老。”葛可佑認為,老而無用,這種看法使老年人失去自信而消極悲觀,認為自己做什麼事都不行了。其實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老年人在認知方面雖然思維速度慢一些,但多數老年人頭腦清晰,可以不斷學習新東西。而他自己,就是在不斷學習中,豐富自我,激發調動最好的精神狀態,讓自己永葆活力。

對於我國近2億的老年人群來說,如何讓這垂暮之年過得更有品質更有意義,葛可佑的經驗不失為一種良好參照。

老年人,看似閑,實則閑中大有可為。而養生,不過就是保持一種愉悅向上的樂觀心態,合理安排這閑下來的時光。讓這種閑,變成一種健康、歡愉的養生之“閑”,它不是恣意的歡虐,而是寧靜悠遠的心境;也不是富貴者的特權,而是每一個熱愛生活、善於思考的人都應該享有的心靈的自由與舒展。它並非遙不可及,而就存在於平平淡淡的生活裡。

于老者如是,于青年亦如是。

簡直是貪戀零食不自控。他家的茶几下層,放著各式零食、杏仁、榛子、花生等各類乾果。正餐之外,何時嘴巴寂寞了,就伸手抓一把。幹吃不夠味?就著小酒來。

革命小酒天天有,五十年來從不醉。

“喝酒講究的是氣氛和愉悅,喝酒是助興的,可不是傷身的。”平日裡,紅酒一杯、白酒一盅,啤酒一瓶,每天不落。十幾年前,他還自己自製藥酒,藥酒的搭配,也不是特別講究。枸杞好,就抓把枸杞,配點西洋參、兌上二鍋頭和純淨水泡著,後來人家送了些鹿茸,也一併放進去。經年累月的泡著,每天來點。

愛好養生的,都對事物相生相剋頗為禁忌,葛可佑對此毫無芥蒂。

“食物成分間相互作用是客觀存在,不必過分計較。科學實驗證實,食物相克根本沒有依據。”葛老的回答斬釘截鐵。

如今,很多人過於注重飲食調養,寄希望於飲食治病延壽。葛老研究營養五十多年,在他看來,頗不得法。“飲食對健康的影響往往不是短期作用,而是長期積累的結果。所以不要期望合理營養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必須持之以恆。”

愉快的享受每一頓美食,既要講營養,又要講口味,不要偏頗。太講營養,就會損失生活享受,太偏重口味,又會損失營養。但口味可以取捨,口味是慢慢培養起來的。

動之有節——把運動當成一種習慣,要量力而行

葛老在吃上隨意,在運動上,也隨性隨喜。到了這般年紀,多數老人都謹慎運動,休養生息。可他不,運動項目多著呢。

“動則有益,量力而行。”葛可佑說,老年人的各種生理功能逐漸減退。結合自身情況,儘量做些幅度不是特別大的活動項目,身體會受益很多。”做家務也是動,遛彎也是,隨時隨地動起來,身體就不會發僵發硬,肢體活泛了,血流也通暢起來,人也精神很多。但最主要的養成運動的習慣,別間斷。

空氣不好,他就在家壓壓腿,玩玩啞鈴,年輕時能舉起8磅的,如今玩5磅的,負荷減少。但從未間斷。天空碧藍如洗,便走到戶外,時間短,在周邊公園走上一圈,時間充裕,就去郊區爬爬山。

“那遇到開會,半天都沒時間動,怎麼辦?”記者故意刁難。“這不叫事兒。”說到這,葛老還頗感不好意思地說起開會間隙忙運動的囧事——

前陣去上海出差,連續在酒店開會三天,一坐就是半天,可憋壞了。下午散會,索性自己走出酒店,準備轉上一圈。“誰知這個街區不方正,走著走著迷了路,越繞越找不回來。”葛老饒有興致的邊比劃路線,邊解釋。

找不到路?不信自己的方向感這麼差——堅決不問路、不打車。就這樣,走過幾條街,在陶醉于上海繁華夜景中,不知不覺又回到原點。雖然累得滿頭大汗,倒也頗有成就感。“不管怎樣把昨天沒走的6000步又走回來了,雖有些被迫的成分!”

開會不耽誤,下雪也照樣不誤事。人家下雪都躲在家裡不出門,他老人家越是下雪越閒不住,開車就得往外跑。他的理由是,“雪天路況差,但車少,司機都很小心,出事幾率不一定比平時大,雪天空氣好,景致好,開車去郊區透透氣,心情特別舒暢。”這位今年79歲的精幹老頭兒,不光自己,還扛著沉重的單反相機,雪天郊外,美景美物,悉數收入鏡中。

清朝戲劇家李漁,可謂講究生活情調的小資們的鼻祖。他主張“以步趨為樂”,可攬山水之勝,可逢花柳之妍……葛可佑的步行鍛煉,就頗有這個意味。邊走邊看,邊看邊發覺有意思的新鮮事兒,何樂而不為?徒步為歡,是身心共娛。

玩之有法——把樂趣當成一種鍛煉,應學無止境

中國的老年人,到了七八十歲,大多蝸居家中,讀書看報,含飴弄孫。但和葛可佑聊天,完全感覺不到是和一位老者交流,反而隨時被他那種狀態所感染,那是一種頗為陽光向上、正能量爆棚的“少年心態”,隨時發現,隨時投入,隨時好奇,隨時樂觀。

玩,比年輕人更認真投入,並孜孜以求。拿攝影來說,葛老玩單反,有七八個年頭了。那會單反熱潮還剛剛興起。

“剛開始玩,很捨得投資,買的都是比較高端的設備。”葛可佑說,操作複雜,也從不怵頭。買本攝影書,自己邊看邊學邊實踐。電子產品更新快,他的教材也隨著推陳出新,如今早已對光圈、景深等操作駕輕就熟,設備也一代代鳥槍換炮。這不,最近又流行起微單,他也早早置辦了一個。

去年微博火爆,他也應景的開了個帳號,寫養生心得,營養解讀。有時也搞些小情調,與博友們來個親密互動——隨手拍的不知名植物,微博求助“枝頭是葉子還是果實?”

“努力學點新玩意,瞭解一點年輕人的事情,好像真能幫助自己感受到一點時代的脈搏呢!”葛可佑如是說。

他學打高爾夫,也是如此這般,堅決“自學成才”。朋友勸他,可以花三千元請個教練教一下,他偏不。“我拿三十塊錢買了一本書,自己學,照著書做動作。一點點模仿,還真學會了,你說多划算。動作學得標準,自己還開心啊,多有成就感。”

“大腦是個永動機。人老是個自然過程,你既要承認它衰老,又要不斷調動它鍛煉它,延緩衰老。”葛可佑認為,老而無用,這種看法使老年人失去自信而消極悲觀,認為自己做什麼事都不行了。其實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老年人在認知方面雖然思維速度慢一些,但多數老年人頭腦清晰,可以不斷學習新東西。而他自己,就是在不斷學習中,豐富自我,激發調動最好的精神狀態,讓自己永葆活力。

對於我國近2億的老年人群來說,如何讓這垂暮之年過得更有品質更有意義,葛可佑的經驗不失為一種良好參照。

老年人,看似閑,實則閑中大有可為。而養生,不過就是保持一種愉悅向上的樂觀心態,合理安排這閑下來的時光。讓這種閑,變成一種健康、歡愉的養生之“閑”,它不是恣意的歡虐,而是寧靜悠遠的心境;也不是富貴者的特權,而是每一個熱愛生活、善於思考的人都應該享有的心靈的自由與舒展。它並非遙不可及,而就存在於平平淡淡的生活裡。

于老者如是,于青年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