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煮蛋煮多久
雞蛋當中, 有著人體需要的蛋白質, 甚至是很多的老人, 都知道雞蛋當中的營養價值。 想要更好的吸收其中的營養, 烹飪方法的選擇也十分的重要。 例如雞蛋羹和白水煮雞蛋是最好的方法, 其次才是煎雞蛋。 那么, 白煮蛋煮多久最好呢?一般來說, 8-10分鐘是最理想的時間。
做法是把鹽放入水中, 煮滾。 水沸騰后, 將蛋用勺子放入水中煮。 如果蛋殼裂開, 可以加些醋使蛋白凝固, 以防止它流出來, 煮好后馬上放入冰水中, 這樣蛋殼會比較好剝。
蛋黃凝固的溫度為68-71℃, 蛋清凝固的溫度為80℃以上, 煮雞蛋時如果火太大, 在蛋黃外面、凝固溫度低的蛋清就會迅速凝固并且變硬, 從而阻礙熱量繼續向蛋黃內傳遞, 影響凝固溫度較高的蛋黃凝固, 使煮出來的雞蛋清熟而蛋黃不熟。 如果煮的時間過長, 蛋白質過度變性, 雞蛋會變得很硬, 既不好吃, 又影響消化吸收。
煮的時間:
三分鐘, 蛋白凝固幼嫩, 蛋黃半熟。
六分鐘, 蛋白凝固, 蛋黃半熟。
十分鐘, 蛋全熟。
據分析, 每百克雞蛋含蛋白質12.8克, 主要為卵白蛋白和卵球蛋白, 其中含有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 并與人體蛋白的組成極為近似, 人體對雞蛋蛋白質的吸收率可高達98%。 每百克雞蛋含脂肪11~15克,
一個雞蛋所含的熱量, 相當于半個蘋果或半杯牛奶的熱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