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中老年人的治療用藥的特點

(一) 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 就是要求從複雜多變的疾病現象中, 抓住病

變的本質, 並針對根本原因進行治療。 但是由於年高之人, 臟腑虧損, 氣血不足, 抗病能力差, 自我調節能力不足, 故臨床上症狀複雜, 常多病相兼, 正虛邪實, 且易生突變。 故針對中老年人正虛邪實、虛實夾雜, 不僅要治病求本, 還常常需要標本兼顧, 標本同治。 在重病急症時, 因不及時解決, 可危及患者生命或影響疾病的治療, 應採取“急則治其標, ” 的法則, 先治其標病, 後治本病。 如病情不急, 治療時應緩圖其本, 即所謂“緩則治其本”的法則。

(二) 扶正與祛邪。

所謂扶正, 即是通過補虛方法達到扶助正氣, 增強體質, 提高機體抗邪的能力。 祛邪, 即是祛除病邪, 使邪去正安。 但祛邪應慎重, 攻邪不可過猛, 以免更傷元氣。

扶正與祛邪相互為用, 相輔相成。 扶正有助於機體抗禦和祛除病邪;祛邪能夠排除病邪的侵害和干擾, 利於正氣的保存和恢復。 老年之病多虛實夾雜, 故治療上多攻補兼施, 補而不偏, 攻而不傷, 補中有瀉, 瀉中寓補, 如此才能做到攻邪不傷正, 扶正不滯邪。

(三) 調理陰陽。

老年病人由於陰陽平衡遭到破壞, 故在治療上應“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 以平為期”;在“損其有餘”的同時, 應當重視“補其不足”。 調理陰陽時還應注意“陰中求陽”或“陽中求陰”, 即在補陰時適當配用補陽藥,

補陽時適當配用補陰藥, 如此才能做到“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 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 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 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

(四) 調整臟腑。

衰老是臟腑病變的基礎, 臟腑病變又進一步加速老化, 故

中老年人的治療過程中應注意調整臟腑, 尤其是培補脾、腎。 脾胃為後天之本, 氣血生化之源。 年老之人, 稟于父母的先天之氣已竭, 維持人體生命活動則全靠後天水穀之充養。 臨床可見老年患者胃納一減, 形衰神疲立現, 胃納好轉, 病情隨之穩定或好轉。 腎為先天之本, 內寓元陰元陽, 藏先天之精及五臟六腑之精華。 腎之精氣一虛, 形體亦逐漸衰老, 而見腎虛徵象, 可謂窮于精者萬邪蜂起。 由此可見, 培補脾腎對於中老年人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性。

當然臟腑之間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相互影響, 治療上若能相互兼顧, 方可達到良好的治療目的。

(五) 調理氣血。

氣血是各臟腑及其他組織功能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 氣為

血之帥, 血為氣之母, 氣血雖各具其功, 但又相互為用。 中老年人氣血不足者多見, 故在調理氣血的時候, 務必注意氣血的互根、互用。

(六) 重視食療。

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凡欲治療, 先以食療,

既食療不愈, 後乃用藥爾。 ”故食療是治療老年病的一大療法。 由於飲食的性味多平和, 不損傷正氣和臟腑, 與藥物相比較無特殊的副作用, 較易為患者所接受。 尤其是體質過於虛弱之患者, 胃氣虛弱不支, 以致經受不了藥物的治療,

通過食餌的調理, 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 提高肌體抵抗力。 另外, 老年病多是慢性病, 從心理上來說, 既想堅持治療, 又不想過多的服藥, 故用食療代替藥療, 一方面符合中老年人的心願, 另一方面又可起到長期治療作用, 強健身體, 防治疾病。 在老年病的治療過程中, 重視食療調理, 積極配合藥物作用, 可提高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