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養生

清明節的飲食風俗有哪些?

清明節食俗

每年的陽曆4月5日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清明節, 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清明節除掃墓祭祖外, 其食俗也是豐富多彩的。

吃青團子

清明時節, 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 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 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 然後開始製作團子。 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 在包餡時, 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 團坯制好後, 將它們入籠蒸熟, 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 這便大功告成了。 青團子油綠如玉, 糯韌綿軟, 清香撲鼻, 吃起來甜而不膩, 肥而不腴。 青團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 正因為如此, 青團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吃饊子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 “饊子”為一油炸食品, 香脆精美, 古時叫“寒具”。

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 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 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脫, 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 多以米麵為主料。 在少數民族地區, 饊子的品種繁多, 風味各異, 尤以維吾爾族、東鄉族和納西族以及寧夏回族的饊子最為有名。

吃清明螺

清明時節, 正是採食螺螄的最佳時令, 因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 最為豐滿、肥美, 故有“清明螺, 抵只鵝”之說。 螺螄食法頗多, 可與蔥、薑、醬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 可拌、可醉、可糟、可熗, 無不適宜。 若食法得當, 真可稱得上“一味螺螄千般趣, 美味佳釀均不及”了。

此外, 我國南北各地在清明佳節時還有食雞蛋、蛋糕、夾心餅、清明粽、饃糍、清明粑、幹粥等多種多樣富有營養食品的習俗。

一個關於青團的典故 清明緣何吃青團

上海人在清明前後有吃青團的食俗,這種風俗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周朝。 據《周禮》記載, 當時有“仲春以木鐸循火禁于國中”的法規,

於是百姓熄炊, “寒食三日”。 在寒食期間, 即渭明前一、二日, 還特定為”寒日節”。

古代寒食節的傳統食品有糯米酪、麥酪、杏仁酪揚, 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 供寒日節充饑, 不必舉火為炊。

現在, 青團有的是採用青艾, 有的以雀麥草汁和糯米粉搗制再以豆沙為餡而成, 流傳百餘年, 仍舊一隻老面孔。 人們用它掃墓祭祖, 但更多的是應令嘗新, 青團作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

“追憶食品”重返百姓餐桌

做法:用艾(一種野草)、大米、糯米磨成粉後做成皮子, 白色的米粉加上艾的綠色立刻就變成了碧綠色, 然後包入豆沙餡, 上鍋蒸好後的清明果是碧綠的像餡餅一樣的東西, 底下會墊著一張圓形的竹葉(俺家用松針,

更香健康), 小小的點心透著股清香, 看上去到更像一件精美的玉器,吃在嘴裡更是清香滑糯。

專家教你吃青團

專家說, 吃青團時也有門道, 如果吃的方法不當, 還可能影響健康。

四類人群忌吃青團一、老年人和小孩絕對不適宜吃青團。 因為製作青團的主要材料--糯米是一種極難消化的食品。 老年人和小孩的消化功能都不好, 吃青團對他們來說, 無疑是讓消化系統“雪上加霜”;二、胰腺炎和胃炎患者嚴格禁止食用青團, 因為青團中的糯米會導致這些炎症的復發或病情惡化;三、糖尿病人禁食青團, 青團中含有大量的糖分, 現在商家推出的新品青團所含糖分“與日俱增”, 糖尿病人食用青團無疑會使病情惡化;四、有膽囊炎、膽結石的患者不宜食用青團,

可能會因為消化不良而加重病情。

吃青團時四注意一、務必先加熱後食用。 因為青團中的糯米冷卻後容易反生, 極不利於消化, 而且其中的營養結構也會被破壞;二、最好與竹筍或馬蘭頭一起吃, 這些食物在一起吃可以加快青團的消化和營養的吸收;三、絕對不要和肥肉混吃, 糯米這樣的難消化食品如果與油脂混雜在一起則會加重腸胃負擔,極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四、最好食用一些有助於消化的食品,如山楂等。因為這些食品可以減少腸胃道消化青團等糯米食品的消化負擔,有利於青團在體內的吸收。

芥菜飯

清明時節,閩東各地無論城鄉,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據說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飯”可以終年不長疥瘡。也有在三月三,煮泥鰍面祭祖送人習俗。而且在這段時間裡,在閩東許多城鄉中還可以吃到一種富有閩東特色的食品,那就是春菊和金櫻子花拌到磨好的米漿裡,烙熟為時令小吃,這種小吃頗富鄉野風味。

清明果

每到清明,家家戶戶都要做一種叫清明果的食物,那是掃墓時用來祭奠先人的。但在我的記憶中,清明節的到來就意味著能品償那青綠飄香的清明果了。

清明果形狀有些像餃子,但味卻截然不同。清明果的皮是一種叫艾葉的植物做成的,艾,多年生草本植物,開黃色小花,葉小形如菊科植物,生得一篷篷,一簇簇的。每年清明前,女人們手提竹藍,三五成群來到田野喜滋滋地採摘艾葉,青青鮮鮮的艾葉滿滿當當地堆在藍子裡,煞是好看誘人。艾葉采回家後,便開始了繁雜的製作清明果的工序,女人們又像摩術師,青青的艾草一轉眼就變成美味可口的清明果了。

潤餅菜

每到清明時節,泉州人有吃“潤餅菜”的食俗。據說,這是古時寒食節食俗之遺風。

“潤餅菜”的正名應該是春餅。清明吃潤餅,不僅是泉州獨有的,廈門人也喜好之。相傳開這種吃法之先河的,是明朝總督雲貴湖廣軍務的同安人蔡複一。當時同安屬泉州府轄,因此這種吃法便流傳開來,在閩南成了家常名品。不過,閩南各地的春餅形式相同,內容卻有很大不同。

泉州的“潤餅菜”是以麵粉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稱“潤餅”或“擦餅”,食時鋪開餅皮,再卷胡蘿蔔絲、肉絲、蚵煎、蕪荽等混鍋菜肴,制食皆簡單,吃起來甜潤可口。晉江的“潤餅菜”卻複雜許多,那包“潤餅菜”的主料肯定是要多種多樣,擺了滿滿一桌的。有這麼一些主料菜肴:豌豆、豆芽、豆干、魚丸片、蝦仁、肉丁、海蠣煎、蘿蔔菜。還有一些配料:油酥海苔、油煎蛋絲、花生敷、蕪荽、蒜絲。吃的時候必須兩張“潤餅皮”才能保證其不被豐富的內容所撐破。這種脆嫩甘美、醇香可口的美味,一般人2卷足矣。

烏稔飯

另外,關於清明食俗,不能不提到佘家的“烏稔飯”,因為閩東是佘族聚居地。每年三月初三,佘族人家家戶戶煮“烏稔飯”,並饋贈漢族的親戚朋友,久而久之,當地的漢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時食“烏稔飯”的習俗。特別是枯榮縣民間,每年都須用“烏稔飯”祭祀,可見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民族和睦相處的大家庭。

據佘族民間傳說:唐總章二年,佘族英雄雷萬興率領佘軍抗擊官兵,被圍困山中,時值嚴冬糧斷。佘軍只得採摘烏稔果充饑,雷萬興遂於農曆三月初三日率眾下山,沖出重圍。從這以後,每到“三月三”,雷萬興總要召集兵將設宴慶賀那次突圍勝利。並命佘軍士兵采回烏稔葉,讓軍廚製成“烏稔飯”,讓全軍上下飽食一頓,以志紀念。這“烏稔飯”的製作方法並不繁雜,將採摘下來的烏稔樹葉洗淨,放入清水中煮沸,撈掉樹葉,然後,將糯米浸泡在烏稔湯中,浸泡9小時後撈出,放在蒸煮籠裡蒸煮,熟時即可食用。制好的“烏稔飯”,單從外表來看,不甚美觀,顏色烏黑,然而米香撲鼻與一般糯米飯相比,別有一番風味。而佘族人民為紀念民族英雄,此後每年的“三月三”都要蒸“烏稔飯”吃,日久相沿,就成為佘家風俗。又因閩東一帶,佘漢雜居,人民歷代友好相處,婚嫁頻繁,遂使食“烏稔飯”也成了閩東各地各民族共同擁有的清明食俗。

糯米這樣的難消化食品如果與油脂混雜在一起則會加重腸胃負擔,極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四、最好食用一些有助於消化的食品,如山楂等。因為這些食品可以減少腸胃道消化青團等糯米食品的消化負擔,有利於青團在體內的吸收。

芥菜飯

清明時節,閩東各地無論城鄉,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據說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飯”可以終年不長疥瘡。也有在三月三,煮泥鰍面祭祖送人習俗。而且在這段時間裡,在閩東許多城鄉中還可以吃到一種富有閩東特色的食品,那就是春菊和金櫻子花拌到磨好的米漿裡,烙熟為時令小吃,這種小吃頗富鄉野風味。

清明果

每到清明,家家戶戶都要做一種叫清明果的食物,那是掃墓時用來祭奠先人的。但在我的記憶中,清明節的到來就意味著能品償那青綠飄香的清明果了。

清明果形狀有些像餃子,但味卻截然不同。清明果的皮是一種叫艾葉的植物做成的,艾,多年生草本植物,開黃色小花,葉小形如菊科植物,生得一篷篷,一簇簇的。每年清明前,女人們手提竹藍,三五成群來到田野喜滋滋地採摘艾葉,青青鮮鮮的艾葉滿滿當當地堆在藍子裡,煞是好看誘人。艾葉采回家後,便開始了繁雜的製作清明果的工序,女人們又像摩術師,青青的艾草一轉眼就變成美味可口的清明果了。

潤餅菜

每到清明時節,泉州人有吃“潤餅菜”的食俗。據說,這是古時寒食節食俗之遺風。

“潤餅菜”的正名應該是春餅。清明吃潤餅,不僅是泉州獨有的,廈門人也喜好之。相傳開這種吃法之先河的,是明朝總督雲貴湖廣軍務的同安人蔡複一。當時同安屬泉州府轄,因此這種吃法便流傳開來,在閩南成了家常名品。不過,閩南各地的春餅形式相同,內容卻有很大不同。

泉州的“潤餅菜”是以麵粉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稱“潤餅”或“擦餅”,食時鋪開餅皮,再卷胡蘿蔔絲、肉絲、蚵煎、蕪荽等混鍋菜肴,制食皆簡單,吃起來甜潤可口。晉江的“潤餅菜”卻複雜許多,那包“潤餅菜”的主料肯定是要多種多樣,擺了滿滿一桌的。有這麼一些主料菜肴:豌豆、豆芽、豆干、魚丸片、蝦仁、肉丁、海蠣煎、蘿蔔菜。還有一些配料:油酥海苔、油煎蛋絲、花生敷、蕪荽、蒜絲。吃的時候必須兩張“潤餅皮”才能保證其不被豐富的內容所撐破。這種脆嫩甘美、醇香可口的美味,一般人2卷足矣。

烏稔飯

另外,關於清明食俗,不能不提到佘家的“烏稔飯”,因為閩東是佘族聚居地。每年三月初三,佘族人家家戶戶煮“烏稔飯”,並饋贈漢族的親戚朋友,久而久之,當地的漢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時食“烏稔飯”的習俗。特別是枯榮縣民間,每年都須用“烏稔飯”祭祀,可見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民族和睦相處的大家庭。

據佘族民間傳說:唐總章二年,佘族英雄雷萬興率領佘軍抗擊官兵,被圍困山中,時值嚴冬糧斷。佘軍只得採摘烏稔果充饑,雷萬興遂於農曆三月初三日率眾下山,沖出重圍。從這以後,每到“三月三”,雷萬興總要召集兵將設宴慶賀那次突圍勝利。並命佘軍士兵采回烏稔葉,讓軍廚製成“烏稔飯”,讓全軍上下飽食一頓,以志紀念。這“烏稔飯”的製作方法並不繁雜,將採摘下來的烏稔樹葉洗淨,放入清水中煮沸,撈掉樹葉,然後,將糯米浸泡在烏稔湯中,浸泡9小時後撈出,放在蒸煮籠裡蒸煮,熟時即可食用。制好的“烏稔飯”,單從外表來看,不甚美觀,顏色烏黑,然而米香撲鼻與一般糯米飯相比,別有一番風味。而佘族人民為紀念民族英雄,此後每年的“三月三”都要蒸“烏稔飯”吃,日久相沿,就成為佘家風俗。又因閩東一帶,佘漢雜居,人民歷代友好相處,婚嫁頻繁,遂使食“烏稔飯”也成了閩東各地各民族共同擁有的清明食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