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胃腸道,人體第二大腦

生氣會胃痛腹痛, 悲傷會食欲下降, 緊張能引起腹瀉。 幾乎人人都有這樣的經歷, 究其原因, 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些情志活動不僅和大腦有關, 也和胃腸道有瓜葛。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神經學家邁克·格爾松教授的研究成果表明, 在人體胃腸道組織的皺褶中有一個組織機構, 即“神經細胞綜合體”, 其實就是腸道內的神經系統, 該綜合體能獨立於大腦進行感知、接受信號, 並作出反應, 使人產生愉快和不適感覺, 甚至還能像大腦一樣參加學習等智力活動。 因此, 他最早提出人體不但有大腦, 還有“第二大腦”,

它位於胃腸道, 所以又被稱為“腹腦” “腸腦”。

“腹腦”大多獨立發揮作用。 比如肛門內括約肌的作用是不受大腦控制的, 其實它是在“腹腦”控制下發揮作用的, 不僅如此, 整個消化、吸收、排泄過程, 都是在“腹腦”控制下獨立進行的。

“腹腦”雖然能獨立起作用, 但也和大腦有關聯, 兩個“腦”有時像一對雙胞胎, 腦腸相通, 一個受到刺激出現不適, 另一個也會出現同樣的感受。 最常見的例子是, 當某個部位出現疼痛使用止痛藥, 往往是疼痛緩解了, 但出現了頭暈、噁心、嘔吐, 頭暈是大腦的反應, 而噁心和嘔吐則是胃腸道的反應。

臨床上, 我們也發現很多消化系統疾病很多和精神因素關係密切, 如功能性消化不良、腸易激綜合征等, 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品質和工作效率。

潰瘍病患者的症狀加劇或出血、穿孔等併發症的出現, 常常發生在情緒受打擊之後。 因此, 治療這些胃腸道問題首先要瞭解患者的情緒, 有時心結解開了, 疾病也就隨之而去。 臨床上, 我們發現那些性格開朗、豁達寬容的人胃病發病率就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