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大閘蟹攻略 “大閘蟹”由來已久

大閘蟹, 學名中華絨螯蟹, 又稱河蟹、毛蟹、清水蟹或螃蟹, 是一種經濟蟹類。 因其兩隻大螯上有絨如毛, 故崇明人稱之為“老毛蟹”。 它的出身地就在崇明島的長江口水域。 世界上各大江湖中, 共有300多種螃蟹, 其中可供食用的大約20多種, 而最負盛名的要數中華絨螯蟹。

每到入冬時節, 中華絨螯蟹便會遊至鹹淡水交接的地方繁衍後代, 然後蟹苗會被漁民們捕撈上島, 將小蟹養到紐扣大(即扣蟹)時, 各地的養殖戶就會紛紛前來購買, 帶回至適合的水域養殖。

有關“大閘蟹”的由來, 說法主要有兩種。 儘管未得考證,

但親友相聚品蟹時作為談資, 倒不失為一種雅趣:

一是由“以籪捕蟹”的方法而得名。 捕蟹季節, 每逢夕陽西下, 捕蟹者便在湖中或港灣間, 以竹或蘆葦築起一道道小閘(也稱“蟹籪”)。 夜晚在閘上掛起小燈, 燈光閃爍跳躍。 螃蟹有趨光的特性, 見有光亮, 便爭先恐後地沿閘向上爬, 捕蟹者只要守住燈光, 便能“一夫當關”, 手到擒來。 一夜一閘能捕到幾十斤。 這種以閘捕獲的蟹, 吳語方言稱之為“閘蟹”。 陽澄湖蟹素以個大體壯著名, 其中能爬上閘“籪”的個頭更大, 約有200克~250克, 所以“閘蟹”前加上了個“大”字, 稱“大閘蟹”。

二是“閘蟹”原本叫“炸蟹”(炸與閘同音)。 吳方言中, 下湯鍋煮一會, 吳語叫“閘一閘”, 因為認為“閘蟹”得名於吃蟹的方法, 即蟹以清水蒸煮而食。

大閘蟹公母有啥講究

俗話說“九雌十雄”, 即農曆九月吃雌蟹, 農曆十月吃雄蟹。

一般母蟹的個頭比較小, 三四兩的就算大號了, 蟹黃充足;公蟹則個頭比較大, 能到四五兩, 蟹肉較肥, 蟹膏鮮美。 如何分辨螃蟹的公母, 就要看肚臍的圓尖。 將大閘蟹翻過來觀察底部, 公蟹的腹部呈尖臍, 母蟹腹部則為團臍。

大閘蟹如何挑選

飽滿(捏的方法):大閘蟹區別於其他螃蟹的特徵在於肉質飽滿。 可捏壓大閘蟹小腿部分感覺肉質是否飽滿, 若不飽滿時, 捏上去有空洞感。

青背(燒的方法):大閘蟹的蟹殼呈青色, 青得發亮、色澤明朗, 燒熟後顯紅色。

白肚(刷的方法):大閘蟹肚皮呈白色, 白得有光澤, 但不是純白, 因為受湖中水漬原因, 會略帶點水漬黃,

用刷子輕輕刷蟹殼, 便可以刷下略微水漬色附著於殼體的髒汙。

金爪(可放光滑玻璃或者地磚上試驗):大閘蟹爪尖上呈煙絲般金黃色, 二螯八爪肉感強、強勁有力;放在光滑的玻璃板或者地磚上能撐起, 爬行自如。

黃毛(可採用擠壓鼇毛的方法):蟹螯上的絨毛密而軟, 毛色清爽, 顯黃色。 用此方法選購時需特別注意安全, 避免被夾到手指。

大閘蟹的正確打開方式

有人說, 吃螃蟹就像吃瓜子一樣, 剝殼的樂趣和吃肉的樂趣不相上下。 “先折蟹腳, 後開蟹鬥”是最尋常的吃蟹順序, 以下就是簡易的吃蟹“六步走”:

拆蟹腿徒手拆掉大閘蟹的八隻腿, 以及兩隻大鉗。 先別忙, 把蟹腿留到最後吃, 放涼後蟹肉更容易被捅出甚至是被吸出。

摘蟹腸蟹肚臍部分的一小塊蓋狀, 是螃蟹的腸胃, 切不可以食用。

開蟹蓋把蟹蓋中間呈三角錐形的蟹胃去掉, 即可享用蟹蓋上的蟹黃(膏), 也是蟹最精華的部分。 蘸醋薑絲食之, 喜歡原味也可不佐料, 體寒者不要食用蟹蓋中的黑色蟹衣。

吃蟹身先除掉蟹身上的蟹肺(腮), 蟹身中間一個呈六角形的蟹心。 把蟹身掰成兩半, 只要順著蟹腳來撕, 就可以將蟹肉拆出來吃。

吃蟹腿吃完蟹身, 就可以吃蟹腿了, 蟹腿主要吃大腿, 咬掉兩端即可將蟹腿肉整個吸出。 如果還不行, 最末一截蟹腳尖也可充當工具, 把蟹腿肉捅出來。

吃蟹鉗蟹鉗按關節掰成三段, 可以用吃蟹專用的鉗子夾開, 細細品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