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保健人群

保健人群

腸功能紊亂最好如何治療?

腸功能紊亂不是器質性的病理改變, 更不是某種單純性功能性病理變化, 而是一種以心理因素為背景和胃腸道功能失調為主要表現的臨床慢性常見病。 它不僅僅由外界因素導致, 還由心理因素、社會因素等等的綜合影響下導致。 那麼針對腸功能紊亂的問題, 我們應該如何治療才能有助於緩解這種疾病呢?

該病的臨床表現以消化系統症狀為主, 伴心理症狀。 如厭食、反胃嘔吐飯後飽脹、上腹部不適、咽喉有異物感、腹痛、大便次數增多、腹瀉便秘及頭痛頭暈、失眠、心悸、胸悶、抑鬱、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易波動、疲乏困倦等, 部分患者常出現陣發性面部潮紅、多汗、手足發冷、手指震顫等植物神經功能不穩定症狀。 並具有呈現症狀夜輕晝重、慢性化、固定化特徵。

防治措施:治療傳統上應用飲食療法、營養支援療法、鎮靜安眠、緩痙止痛綜合治療為主,

醫生可根據病情對症使用穀維素、多酶、維生素B1、神調合劑, 硫醣鋁、嗎叮啉等西藥;中藥辨證依飲食積滯、肝鬱氣結、脾胃虛弱、痰濕內阻、心腎不交等症候, 使用保和丸、抑肝散、柴胡疏肝散、參苓白術散、甘麥大棗湯、天王補心丹、六味地黃湯等加減治療;同時針灸理療、氣功、運動療法也有較好的作用。 重要的是在使用對症、支持、調節的中西藥過程中, 採用心理治療(心病尚需心藥醫), 其方法一般是解釋、安慰、疏導、分析、認識、積極暗示和情緒轉移, 讓患者真正認識病情、主動調節情緒、消除思想顧慮, 提高疾病治癒信心。

對於女性成年人、腦力勞動者、性格內向、神經過敏狀態的“胃腸道功能紊亂”易感人群, 從以下四方面去預防此病,

顯得尤為重要。

(一)調情志。 重視心理衛生;

(二)節飲食。 應有良好的飲食習慣, “攝入多種均衡營養元素”;

(三)適勞逸。 適當參加體育鍛煉、參與娛樂活動、適當的體力勞動;

(四)慎起居。 生活起居應有規律, 少熬更度夜, 不過分消耗體力、精力, 主動適應社會及周圍環境, 注意季節氣候變化及人際關係等因素對機體的不良影響。

由此可見, 為了緩解這種病症, 我們還是要從生活行為習慣上著手。 注意合理健康的飲食調理, 同時也要兼顧必要的體育運動, 使身體得到鍛煉從而增強免疫力, 這些也是極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