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魚的營養價值很高,但是這樣的魚萬萬不能買,也不能吃,否則就是再服慢性毒藥!

 魚不僅味道鮮美, 而且營養價值極高。 魚肉中富含豐富的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維生素D等和一定量的鈣、磷、鐵等礦物質。 魚肉中脂肪含量雖低, 但其中的脂肪酸被證實有降糖、護心和防癌的作用。 魚肉中的維生素D、鈣、磷, 能有效地預防骨質疏鬆症。 但患有以下疾病者不宜多吃魚:

服用某些藥物者

服用止咳藥者不要吃魚, 尤其是深海魚更不要食用, 以免引起組胺過敏反應, 導致患者出現皮膚潮紅、結膜充血、頭暈、心跳加快、蕁麻疹等不適症狀。 不少深海魚都含有組胺物質, 一旦人體內的組胺量超標,

該物質就會進入人體血液迴圈中, 導致組胺過敏反應。

痛風患者

因為魚類含有嘌呤類物質, 而痛風則是由於人體內的嘌呤代謝發生紊亂而引起的。

出血性疾病患者

如血小板減少、血友病、維生素K缺乏等出血性疾病患者要少吃或不吃魚, 因為魚肉中所含的20碳5烯酸(EPA), 可抑制血小板凝集, 從而加重出血性疾病患者的出血症狀。

肝硬化患者

肝硬化時機體難以產生凝血因數, 加之血小板偏低, 易引起出血, 如果再食用富含20碳5烯酸的沙丁魚、青魚、金槍魚等, 會使病情急劇惡化。

結核患者

服用異煙肼時如果食用某些魚類容易發生過敏反應, 輕者噁心、頭痛、皮膚潮紅、眼結膜充血等, 重者會出現心悸、口唇及面部麻脹、皮疹、腹瀉、腹痛、呼吸困難、血壓升高,

甚至發生高血壓危象和腦出血等。

孕婦

孕婦不宜經常食用海魚, 常食海產品, 會過多攝入甲基汞, 胎兒在宮內接觸的汞量越高, 幼兒的注意力、記憶力、語言能力等其他機能發育輕微遲延的危險越大。 科學家還提醒, 即使母體攝入的汞不多, 其胎兒的腦發育還可能發生遲延。 為此, 孕婦和哺乳期婦女應少吃海鮮, 每週最多1—2次, 每次100克以下, 而且不要吃金槍魚、劍魚等含汞量高的海魚, 可選擇食用不受汞污染的池塘養殖的魚類。

除此之外這幾種魚也是不能買的:

1.有腐敗跡象的魚肉

如果發現魚肉出現腐敗、變質、沒有彈性, 甚至一碰就爛的現象, 則不宜購買食用。 這類現象的出現與反復解凍、保存時間長有關,

魚肉內部蛋白質在細菌作用下分解, 產生毒素和難聞氣味。

2.肚皮破損的魚

魚在死亡一段時間後, 腹部會因為細菌作用, 而發生破損、爆開現象, 而魚腹內有腸道、魚膽、魚鰾等物質, 魚死後會因為時間和溫度而發生腐敗、爆開。 這時魚肉有異味, 細菌多和毒素多。

3.靠近化工廠的野魚

追求吃野魚的目的是鮮美的口感, 但野魚的生長環境值得擔憂。 生長在化工廠附近的野魚體內含有更多的重金屬和有毒物質, 食用後這些物質也會進入體內, 並在體內聚積, 造成慢性中毒, 含汞、鉻、鎘和稀有金屬都可以致癌。

魚頭、魚皮到底能不能吃?

近日有檢測機構, 對市場上銷售的鯽魚做了重金屬含量測定, 發現400克的鯽魚, 其魚皮的汞含量比200克以下的上升5倍,

魚腦的汞含量竟達20倍以上。 也就是說, 魚齡越大, 魚腦和魚皮中蓄積的汞就越多。

汞攝入多了, 後果很嚴重!

如果吃多了魚頭和魚皮, 也就是魚身上蓄積汞最多的部位, 就會對身體有很大的傷害。 汞太多了, 會嚴重侵害神經組織, 造成語言障礙, 肢體失調, 運動障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