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食療

關於藥茶起源發展的相關簡介

藥茶是祖國傳統醫學寶庫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其應用歷史非常悠久, 歷代醫書中昀有記載, 最早記載藥茶方劑的是三國時期的張揖所著的《廣雅》:“荊巴間採茶作餅成米膏出之。 若飲, 先炙令赤, 。 ..。 ..其飲醒酒。 ”此方具有配伍、服法與功效, 當屬於藥茶方劑無疑。  梁代陶弘景認為“苦茶能輕身換骨”, 並提出以天冬等藥物也可代茶飲用。 唐代的陸羽著有世界上第一部茶書《茶經》, 被後人尊為“茶聖“。 他在這部書中系統論述了茶的起源、種類、採制技術及烹飲方法等, 推動了飲茶知識的傳播。 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載有“竹茹蘆根茶“等10首藥茶方。

王燾在《外台秘要》中載有“代茶新飲方”, 詳細論述了藥茶的製作和飲用方法。 陳藏器在《本草拾遺》中給予茶葉很高的評價, 認為茶葉“上通天境, 下資人倫, 諸藥為百病之藥, 茶為萬病之藥“。

西元992年, 由宋代朝廷組織有關名家編著的大型方書《太平聖惠方方》正式刊行, 其書97卷中就有藥茶諸方一節, 收藥茶方劑8首, 西元1078年, 由宋代太醫局編成的《和濟局方》中也有藥茶的專篇介紹, 其中的“川芎茶調散”一方可稱得上是較早出現的成品藥茶。 宋政和年間撰成的大型方書《聖濟總錄》中載有大量的民間經驗方, 也有應用藥茶的經驗。

西元1307年, 元代鄒鉉增編的《壽老養親新書》中載有防治老年病的藥茶方2首,

一是槐茶方, 二是蒼耳茶。 元代飲膳太醫忽思慧在《飲膳正要》中較為集中地記載了各地多種藥茶的製作、功效和主治等。 元代紗圖穆蘇撰著的《瑞竹堂經驗方》一書中載有治痰喘病的藥茶方。

明代《普濟方》中專設“藥茶”篇, 載有藥茶方8首。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載有多首藥茶方, 並論述了茶葉的藥性、功用等。 明代制茶工藝不斷改進, 日益精良, 形成了六大茶類, 即綠茶、紅茶、花茶、白茶、烏龍茶、緊壓茶, 這種分類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至清代時期, 茶療之風盛行, 藥茶的內容、應用範圍和製作方法等不斷被更新和充實。 從近年編撰出版的《慈禧光緒醫方選議》中可以看出, 藥茶已成為清代宮廷醫學的一個組成部分, 清宮御醫為慈禧和光緒所擬藥茶體現了當時的較高水準。

據書中記載, 慈禧熱病咳嗽時曾飲用清熱止嗽代茶飲, 此外, 慈禧太后飲用的藥茶還有生津代茶飲。 滋胃和中代茶飲。 清熱理氣代茶飲。 清熱化濕代茶飲。 清熱養陰代茶飲。 清熱代茶飲等;光緒皇帝曾經飲用的藥茶則有安神代茶飲。 利咽代茶飲、平胃代茶飲、和脾代茶飲和清肝聰耳代茶飲等。

近代以來, 藥茶的保健養生作用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 各種降壓茶、減肥茶及午時茶的大量湧現, 使藥茶的種類和作用不斷豐富和擴充。

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 保健意識逐漸增強。 近年來藥茶日益興起, 減肥、降脂、降壓、健身、解酒、益壽、消暑、開胃等方面的保健藥茶應運而生。 為滿足人們的需要,

確保使用安全, 目前, 衛生部已陸續公佈了三批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名單, 共77味, 為保健型藥茶的研製提供了條件。 綜上所述, 藥茶由漢代始至今至少已有2000年的歷史, 經過歷代醫藥學家和養生家的應用、發揮和完善, 藥茶已經成為我國人民防病治病與養生保健的一大特色。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人們更加注重在養生防病的同時還要防止治療手段和藥物本身的毒副作用。 而茶中的多種成分均有很好的保健治療作用, 藥茶中的休與藥配合使用, 更加有助於發揮和加強藥物的療效和有利於藥物溶解、吸收。 近年來茶療熱方興未艾, 不但歷代的藥茶方被廣泛應用, 而且許多新的藥茶方雙在不斷產生和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