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四季養生

四季養生

小雪節氣有哪些習俗 為你盤點小雪四個習俗

2、品嘗糍粑

在南方某些地方, 還有農曆十月吃糍粑的習俗。 古時, 糍粑是南方地區傳統的節日祭品, 最早是農民用來祭牛神的供品。

有俗語“十月朝, 糍粑祿祿燒”, 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糍粑由糯米蒸熟再通過特質石材凹槽沖打而成, 手工打糍粑很費力, 但是做出來的糍粑柔軟細膩, 味道極佳。 有純糯米做的, 也有小米做的, 也有糯米與小米拌和做的, 還有玉米與糯米拌和打成的。 此外, 還用粘米與糯米磨成粉, 倒在一種用木雕模做的, 模內刻有圖案花紋, 俗稱“脫粑”。 糍粑的製作非常費人力必須要幾個人一起才能製作完成。

農諺所說的“十月朝, 糍粑碌碌燒”。 這裡“碌碌燒”是非常形象的客家語言, “碌”, 是像車轆那樣滾動, 意思指用筷子卷起糯米粉團, 像車轆那樣前後上下左右, 四周滾動粘上芝麻花生沙糖;“燒”, 即是熱氣騰騰。 吃糍粑一要熱, 二要玩, 三要鬥(比較),

才過癮, 才能體味“十月朝, 糍粑碌碌燒”的農家樂趣。

3、曬魚幹

小雪時臺灣中南部海邊的漁民們會開始曬魚幹、儲存乾糧。 烏魚群會在小雪前後來到臺灣海峽, 另外還有旗魚、沙魚等。 臺灣俗諺:十月豆, 肥到不見頭, 是指在嘉義縣布袋一帶, 到了農曆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魚”。

說到曬魚幹, 一般要選大魚, 因為小魚一曬沒多少肉, 買回魚後, 把魚去鱗, 若魚身較大, 應在脊背骨下及另一邊的肉厚處, 分別開片, 使鹵水易於滲透, 然後將魚身剖腹, 去掉內臟。 將魚清理乾淨後, 一般不拿水清洗, 那樣魚容易壞, 如果想洗, 洗後必須把水瀝幹、擦乾。

然後將鹽、花椒、大料、陳皮、小茴香放入鍋中炒至微黃, 均勻抹在魚的內外兩側, 調料多少依自己口味而定, 抹完後, 便可以將其平放在一個相對較大的容器裡面, 在陰涼處進行晾置。 四到五天后, 將容器內的魚上下翻個, 以便調料均勻吸收。 如此再過四五天, 便可將魚掛在陰涼通風處, 想讓魚幹到什麼程度都行。 一般兩三個月後便可取下來, 剁成段,

用保鮮膜包起來放入冰箱。

4、吃刨湯

小雪前後, 土家族群眾又開始了一年一度的“殺年豬, 迎新年”民俗活動, 給寒冷的冬天增添了熱烈的氣氛。 吃“刨湯”, 是土家族的風俗習慣;在“殺年豬, 迎新年”民俗活動中, 用熱氣尚存的上等新鮮豬肉, 精心烹飪而成的美食稱為“刨湯”。

土家人所說的“泡湯肉”, 指的是剛剛宰殺的豬, 經過開水退掉了毛, 雖說已經是死豬了, 但是, 人們要乘著豬肉還沒有完全冷卻, 也就是還沒變成僵硬的肉塊前, 還是熱呼呼, 軟綿綿的勁兒, 即烹製做成各種美味的鮮肉大餐, 就叫“刨湯肉”。 也有人說這叫“吃活肉”或者“吃活食”, 也許, 這也是土著民族那種喜歡捕獲鮮活獵物的天性吧。

這刨湯, 是宰年豬時用豬內雜, 如肺、水油及部分肥肉、腦髓等剁細後拌以糯米飯、豬血及少量辣蓼、花椒等香料調成醬狀, 加上適量的鹽粉, 再灌進洗淨的小腸, 然後放入鍋中煮制而成。 刨湯裡再添些生豬血、豬骨頭、肥肉、瘦肉、蘿蔔、白菜之類, 用山泉水合鍋而煮, 做成刨湯火鍋。 三分豬血七分水,

待到火鍋水沸時, 刨湯那鮮美香濃致極的真味就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