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立秋是什麼時候 立秋吃什麼 立秋如何養生

立秋, 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 每年8月7、8或9日立秋。 “秋”就是指暑去涼來, 意味著秋天的開始。 到了立秋, 梧桐樹必定開始落葉,

因此才有“落一葉而知秋”的成語。 從文字角度來看, “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 是禾穀成熟的意思。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 而秋季又是由熱轉涼, 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

立秋的來歷

其實, 按氣候學劃分季節的標準, 下半年日平均氣溫穩定降至22℃以下為秋季的開始, 除長年皆冬和春秋相連無夏區外, 中國很少有在“立秋”就進入秋季的地區。

秋來最早的黑龍江和新疆北部地方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 一般年份裡, 首都北京9月初開始秋風送爽, 秦淮一帶秋天從9月中旬開始, 10月初秋風吹至浙江麗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陽一線, 11月上中旬秋的資訊才到達雷州半島, 而當秋的腳步到達“天涯海角”的海南崖縣時己快到新年元旦了。

“秋後一伏熱死人”,

立秋前後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仍然較高, 各種農作物生長旺盛, 中稻開花結實, 單晚圓稈, 大豆結莢, 玉米抽雄吐絲, 棉花結鈴, 甘薯薯塊迅速膨大, 對水分要求都很迫切, 此期受旱會給農作物最終收成造成難以補救的損失。 所以有“立秋三場雨, 秕稻變成米”、“立秋雨淋淋, 遍地是黃金”之說。 雙晚生長在氣溫由高到低的環境裡, 必須抓緊當前溫度較高的有利時機, 追肥耘田, 加強管理。

“立秋”時節也是棉花保伏桃、抓秋桃的重要時期, 也是“不修棉”的打頂的最佳時機(“不修棉”的打頂時間要比傳統的整枝棉花要延後10-15天)。 整枝棉花“棉花立了秋, 高矮一齊揪”, 除對長勢較差的田塊補施一次速效肥外, 打頂、整枝、去老葉、抹贅芽等要及時跟上,

以減少爛鈴、落鈴, 促進正常成熟吐絮。

茶園秋耕要儘快進行, 農諺說:“七挖金, 八挖銀”, 秋挖可以消滅雜草, 疏鬆土壤, 提高保水蓄水能力, 若再結合施肥, 可使秋梢長得更好。

立秋前後, 華北地區的大白菜要抓緊播種, 以保證在低溫來臨前有足夠的熱量條件, 爭取高產優質。 播種過遲, 生長期縮短, 菜棵生長小且包心不堅實。 立秋時節也是多種作物病蟲集中危害的時期, 如水稻三化螟、稻縱卷葉蟆、稻飛蝨、棉鈴蟲和玉米螟等, 要加強預測預報和防治。 北方的冬小麥播種也即將開始, 應及早做好整地、施肥等準備工作。

 

立秋的主要習俗有:

立秋節、摸秋、秋忙會、貼秋膘等。 立秋節, 也稱七月節。 時間在西曆每年8月7日或8日開始。 民國以來, 在廣大農村中, 在立秋這天的白天或夜晚, 有預卜天氣涼熱之俗。 還有以西瓜、四季豆嘗新、奠祖的風俗。 又有在立秋前一日, 陳冰瓜, 蒸茄脯, 煎香薷飲等風俗。

摸秋, 夏曆八月十五日, 是為中秋節。 這天夜裡婚後尚未生育的婦女, 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

到田野瓜架、豆棚下, 暗中摸索摘取瓜豆, 故名摸秋。

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 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 因為人到夏天, 本就沒有什麼胃口, 飯食清淡簡單, 兩三個月下來, 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 秋風一起, 胃口大開, 想吃點好的, 增加一點營養, 補償夏天的損失, 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 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 “以肉貼膘”。

立秋的氣候是由熱轉涼的交接節氣, 也是陽氣漸收, 陰氣漸長, 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時期, 是萬物成熟收穫的季節, 也是人體陰陽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 因此秋季養生, 凡精神情志、飲食起居、運動鍛煉、皆以養收為原則。

秋內應於肺, 肺在志為悲(憂),

悲憂易傷肺, 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 易生悲憂之情緒, 所以在進行自我調養時切不可背離自然規律, 循其古人之綱要“使志安寧, 以緩秋刑, 收斂神氣, 使秋氣平;無外其志, 使肺氣清, 此秋氣之應, 養收之道也”。

總之, 秋季時節, 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鳳梨、乳品等柔潤食物, 以益胃生津。

立秋以後氣溫由熱轉涼, 人體的消耗也逐漸減少, 食欲開始增加, 以補充夏季的消耗, 並為越冬做準備。 秋季氣候乾燥, 夜晚雖然涼爽, 但白天氣候仍較高, 所以根據“燥則潤之”的原則, 應以養陰清熱、潤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品為主, 可選用芝麻、蜂蜜、銀耳、乳品等具有滋潤作用的食物。 秋季空氣中濕度小, 皮膚容易乾燥。 因此,在整個秋季都應重視機體水分和維生素的攝入。

秋季為人體最適宜進補的季節,以在冬季到來時,減少病毒感染和防止舊病復發。秋季進補應選用“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具有這類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等。患有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人,可以服食具有健脾補胃的蓮子、山藥、扁豆等。秋季出現口感唇焦等“秋燥症”的氣候,應選用滋養潤燥、益中補氣的食品,這類食品有銀耳、百合等,可起到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補益作用。

 

立秋的飲食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1)既要營養滋補,又要易於消化吸收

秋季一到,氣溫逐漸下降,人們便習慣地想到要補養。因為人們經過炎熱的夏天,身體耗損大,而進食較少,當天氣轉涼,調補一下身體頗有必要。但那種不管機體情況,把許多補藥、補品,如人參、鹿茸、雞羊肉等等集中、突擊食用,稱之為“大補”的方法是很不可科學的,不但對健康無益,凡而浪費財力和物力,甚至還會損害身體。

因此,秋季6節氣養生的飲食原則是既要營養補養,又要容易消化吸收。同時,換季時人們抵抗力最弱的時候,如果體質不佳就非常容易得病,這時多吃一些能夠增強人體免疫力和體抗力的食品,對於身體健康大有好處。

(2)少辛增酸

所謂少辛,是指要少吃一些辛味的食物,這是因為肺屬金,通氣於秋,肺氣盛於秋。少吃辛味,是要防肺氣太盛。中醫認為,金克木,即肺氣太盛可損傷肝的功能,故在秋天要“增酸”,以增加肝臟的功能,抵禦過剩肺氣之侵入。根據中醫營養學這一原則,在秋季這6節氣期間一定要少吃一些辛味的蔥、薑、韭、蒜、椒等辛味之品,而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

此外還要謹記“秋瓜壞肚”。在夏季,西瓜是消暑佳品,但是立秋之後,不論是西瓜還是香瓜、菜瓜都不能多吃,否則會損傷脾胃的陽氣。中醫養生學家還提倡在秋季6節氣期間每天早晨吃粥,如明代李挺認為“蓋晨起食粥,推陳致新,利膈養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補不小”。

(3)甘淡滋潤

古人有雲:“厚味傷人無所知,能甘淡薄是吾師,三千淡薄從此始,淡食多補信有之。”可見素、淡結合的飲食,對健康是有益處的。《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說“甘先入脾”。在五行中脾胃屬土,土生金,肺腸屬金。甘味養脾,脾旺則金(肺)氣足。甘味食物又有生津的功效,而鹹味食物則易使人出現口渴之象。《遵生八箋》還指出:“秋氣燥,易食麻以潤其燥。”就是說秋季6節氣乾燥,應當多進食些如蜂蜜、芝麻、杏仁等性滋潤味甘淡的食品,既補脾胃又能養肺潤腸,可防止秋燥帶來肺及腸胃津液不足常見的乾咳、咽幹口燥、腸燥便秘等身體的不適症候或肌膚失去光澤、毛髮枯槁的徵象。因此,秋季6節氣飲食應當以甘淡滋潤為宜。可多吃些具有潤肺潤燥的新鮮瓜果蔬菜,水果如:梨、柿、柑橘、香蕉等;果蔬則可多食胡蘿蔔、冬瓜、銀耳等以及豆類及豆製品,還有食用菌類、海帶、紫菜等,經科學加工,做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餚。也可製成佐餐或飲料食用,如蜜煎銀耳、各種新鮮果蔬汁液等。或加工製作成羹粉湯粥,如香菇豆腐湯、扁豆粥、藕粉羹等,既有營養,又能潤燥。且瓜果蔬菜中含有的豐富水分、維生素、纖維等,對預防秋季6節氣期間最易出現的口鼻目幹、皮膚粗糙、大便秘結等現象大有裨益。

 

(4)早上喝粥

中醫養生學家提倡在秋季6節氣每天早晨吃粥,尤其是初秋時節,不少地方仍然是濕熱交蒸,以致脾胃內需,抵抗力下降,這時若能吃些溫食,特別是喝些藥粥對身體很有好處,其原因是作為藥膳重要成分的粳米或糯米,均有極好的健脾胃、補中氣的功能,前人對此頗多讚譽。在秋季6節氣,目前較為推崇的粥有甘蔗粥、玉竹粥、沙參粥、黃精粥等。

(5)平衡營養

營養學家指出,只有食物的多樣化才能提供給人體全面的營養。如穀類,主要供給熱能和維生素B1;豆及豆製品,主要供給植物蛋白質;蔬菜水果,主要供給維生素C,無機鹽和食物纖維等。秋季更應注意飲食中食物的多樣性,營養的平衡,才能補充夏季因氣候炎熱、食欲下降而導致的營養不足,特別應多吃耐嚼、富於纖維的食物。

秋季的飲食養生應在平衡飲食五味的基礎上,根據個體的具體情況,適當增加甘、淡、酸、滋潤的食物的進食,但不可太過。

進食時,應細嚼慢嚥,既利於食物的充分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完全吸收,又能通過纖維食物保持腸道的水分的作用和咀嚼,以生津潤燥,達到防治秋季咽喉乾燥、腸燥便秘等不良反應的目的。

(6)應忌苦燥

中醫學認為,苦性燥,苦燥之品易傷津耗氣。《素問-五臟生成篇》中言:“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秋季燥邪當令,肺為嬌髒,與秋季燥氣相通,容易感受秋燥之邪。許多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往往從秋季開始復發或逐漸加重。所以,《金匱要略-禽獸魚蟲禁忌並治第二十四》中以五臟之病,五味和四時之間的生克制化關係,提出:“肺病禁苦,秋不食肺”的觀點。因此,秋令飲食養生應忌苦燥。

來源:99健康網 www.99.com.cn 本文為99健康網原創文章,未經許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轉載或使用,違者必究。

因此,在整個秋季都應重視機體水分和維生素的攝入。

秋季為人體最適宜進補的季節,以在冬季到來時,減少病毒感染和防止舊病復發。秋季進補應選用“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具有這類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等。患有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人,可以服食具有健脾補胃的蓮子、山藥、扁豆等。秋季出現口感唇焦等“秋燥症”的氣候,應選用滋養潤燥、益中補氣的食品,這類食品有銀耳、百合等,可起到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補益作用。

 

立秋的飲食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1)既要營養滋補,又要易於消化吸收

秋季一到,氣溫逐漸下降,人們便習慣地想到要補養。因為人們經過炎熱的夏天,身體耗損大,而進食較少,當天氣轉涼,調補一下身體頗有必要。但那種不管機體情況,把許多補藥、補品,如人參、鹿茸、雞羊肉等等集中、突擊食用,稱之為“大補”的方法是很不可科學的,不但對健康無益,凡而浪費財力和物力,甚至還會損害身體。

因此,秋季6節氣養生的飲食原則是既要營養補養,又要容易消化吸收。同時,換季時人們抵抗力最弱的時候,如果體質不佳就非常容易得病,這時多吃一些能夠增強人體免疫力和體抗力的食品,對於身體健康大有好處。

(2)少辛增酸

所謂少辛,是指要少吃一些辛味的食物,這是因為肺屬金,通氣於秋,肺氣盛於秋。少吃辛味,是要防肺氣太盛。中醫認為,金克木,即肺氣太盛可損傷肝的功能,故在秋天要“增酸”,以增加肝臟的功能,抵禦過剩肺氣之侵入。根據中醫營養學這一原則,在秋季這6節氣期間一定要少吃一些辛味的蔥、薑、韭、蒜、椒等辛味之品,而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

此外還要謹記“秋瓜壞肚”。在夏季,西瓜是消暑佳品,但是立秋之後,不論是西瓜還是香瓜、菜瓜都不能多吃,否則會損傷脾胃的陽氣。中醫養生學家還提倡在秋季6節氣期間每天早晨吃粥,如明代李挺認為“蓋晨起食粥,推陳致新,利膈養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補不小”。

(3)甘淡滋潤

古人有雲:“厚味傷人無所知,能甘淡薄是吾師,三千淡薄從此始,淡食多補信有之。”可見素、淡結合的飲食,對健康是有益處的。《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說“甘先入脾”。在五行中脾胃屬土,土生金,肺腸屬金。甘味養脾,脾旺則金(肺)氣足。甘味食物又有生津的功效,而鹹味食物則易使人出現口渴之象。《遵生八箋》還指出:“秋氣燥,易食麻以潤其燥。”就是說秋季6節氣乾燥,應當多進食些如蜂蜜、芝麻、杏仁等性滋潤味甘淡的食品,既補脾胃又能養肺潤腸,可防止秋燥帶來肺及腸胃津液不足常見的乾咳、咽幹口燥、腸燥便秘等身體的不適症候或肌膚失去光澤、毛髮枯槁的徵象。因此,秋季6節氣飲食應當以甘淡滋潤為宜。可多吃些具有潤肺潤燥的新鮮瓜果蔬菜,水果如:梨、柿、柑橘、香蕉等;果蔬則可多食胡蘿蔔、冬瓜、銀耳等以及豆類及豆製品,還有食用菌類、海帶、紫菜等,經科學加工,做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餚。也可製成佐餐或飲料食用,如蜜煎銀耳、各種新鮮果蔬汁液等。或加工製作成羹粉湯粥,如香菇豆腐湯、扁豆粥、藕粉羹等,既有營養,又能潤燥。且瓜果蔬菜中含有的豐富水分、維生素、纖維等,對預防秋季6節氣期間最易出現的口鼻目幹、皮膚粗糙、大便秘結等現象大有裨益。

 

(4)早上喝粥

中醫養生學家提倡在秋季6節氣每天早晨吃粥,尤其是初秋時節,不少地方仍然是濕熱交蒸,以致脾胃內需,抵抗力下降,這時若能吃些溫食,特別是喝些藥粥對身體很有好處,其原因是作為藥膳重要成分的粳米或糯米,均有極好的健脾胃、補中氣的功能,前人對此頗多讚譽。在秋季6節氣,目前較為推崇的粥有甘蔗粥、玉竹粥、沙參粥、黃精粥等。

(5)平衡營養

營養學家指出,只有食物的多樣化才能提供給人體全面的營養。如穀類,主要供給熱能和維生素B1;豆及豆製品,主要供給植物蛋白質;蔬菜水果,主要供給維生素C,無機鹽和食物纖維等。秋季更應注意飲食中食物的多樣性,營養的平衡,才能補充夏季因氣候炎熱、食欲下降而導致的營養不足,特別應多吃耐嚼、富於纖維的食物。

秋季的飲食養生應在平衡飲食五味的基礎上,根據個體的具體情況,適當增加甘、淡、酸、滋潤的食物的進食,但不可太過。

進食時,應細嚼慢嚥,既利於食物的充分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完全吸收,又能通過纖維食物保持腸道的水分的作用和咀嚼,以生津潤燥,達到防治秋季咽喉乾燥、腸燥便秘等不良反應的目的。

(6)應忌苦燥

中醫學認為,苦性燥,苦燥之品易傷津耗氣。《素問-五臟生成篇》中言:“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秋季燥邪當令,肺為嬌髒,與秋季燥氣相通,容易感受秋燥之邪。許多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往往從秋季開始復發或逐漸加重。所以,《金匱要略-禽獸魚蟲禁忌並治第二十四》中以五臟之病,五味和四時之間的生克制化關係,提出:“肺病禁苦,秋不食肺”的觀點。因此,秋令飲食養生應忌苦燥。

來源:99健康網 www.99.com.cn 本文為99健康網原創文章,未經許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轉載或使用,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