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養生

專家解析 健康睡眠標準因人而異

英國《每日郵報》最新載文稱, 通過研究發現, 與每晚睡眠超過7小時或不足7小時的老年人相比, 每晚睡眠限制在7小時的老人其大腦衰老可推遲兩年。 許多人看到這個報導, 不禁問自己, 我的睡眠時間是否合適?睡眠多長時間最合適、該如何調整呢?

睡眠時限因人而異

正常的睡眠結構週期分兩個時相:非快速眼動睡眠(NREM)和快速眼動睡眠(REM)。 NREM與REM交替出現, 交替一次稱為一個睡眠週期, 兩種時相循環往復, 每夜通常有 4~5個睡眠週期, 每個週期90~110分鐘。

其實, 睡覺時間長和睡覺時間短一樣都不利於減肥。 那麼究竟睡多長時間更減肥呢?人類不同年齡的睡眠時間是不同的, 嬰兒的睡眠時間為20~24小時, 幼兒需要9~12小時, 學童需要9~10小時, 成人需要7~9小時, 老年人需要6~8小時, 大於80歲的老年人需要9~10小時。

老年人因為夜間睡眠淺, 白天運動後易疲勞, 更應該根據自己的軀體狀況、環境、勞動強度等綜合因素來考慮。

老年人究竟需要多長時間的睡眠被視為正常, 國內外專家學者始終沒有統一的認識。 睡眠學者認為, 不必拘泥於每晚睡多少小時, 只要睡到次日精神旺盛、頭腦清醒、辦事效率高、處理問題得當, 就說明睡眠已經足夠。

睡眠障礙與疾病互為因果

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 加班、通宵娛樂對都市人來說是家常便飯, 因此, 睡眠不足也是目前比較普遍的問題。 研究表明, 失眠者患心腦血管疾病的幾率高於正常睡眠者數倍, 且睡眠不足所導致的生物學改變竟然與老化現象非常相似, 也意味著睡眠不足的人容易衰老。

據研究, 睡眠過多或過少, 都會增加各種疾病的發生率。 長時間睡眠障礙往往引起白天的功能障礙(工作能力、認知功能)、人體免疫力低下、煩躁,

同時還易引發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心腦血管意外及心理疾患等, 甚至造成猝死。

多種原因可致睡眠障礙。 不同種類的慢性疾病, 如疼痛、心衰、慢性肺部疾病、慢性腎衰、帕金森病、腦血管病、腦炎等;原發性睡眠疾患, 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週期性肢體運動和不安腿綜合征等;心理和精神疾病, 如焦慮(入睡困難)、抑鬱(早醒)、精神分裂症、反應性精神病等。

綜合調理助您安眠

睡眠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一種習慣, 因而保持良好的睡眠習慣, 遵循睡眠的自然規律, 是預防睡眠障礙的最好辦法。 此外, 還須瞭解失眠的可能原因, 消除影響睡眠的因素, 自我調節和改善不良的情緒。

下面介紹幾個改善睡眠的方法:規律作息時間, 睡前思想放鬆;每天準時起床(包括節假日);臥室環境要舒適, 溫度適宜(18~24℃), 避免強光、雜訊等;每日適度規律活動;晚餐不過飽, 餐後不飲酒、咖啡、茶, 不吸煙;失眠者白天避免午睡。

其實, 早期的輕度失眠,

通過調整對睡眠的認知, 修正對睡眠的錯誤觀念, 同時輔以行為療法就可以改善。 行為療法簡便易學, 一般要求堅持進行1~2個月。

三種行為療法

睡眠刺激自控治療:主要適用於嚴重入睡困難的病人。 其目的就是要重新建立臥室、床與睡眠的關係, 以糾正入睡困難。 要求病人只有在困意來臨時才上床, 如果上床後15~20分鐘不能入睡, 則要起床到其他房間去活動, 當再次感到困倦時再上床, 如此反復, 直至入睡。

睡眠限制治療:主要適用於夜間醒來而難以入睡的病人。 首先要評估自己每晚睡眠的平均小時數, 然後把自己在床上的時間限制在這個數值內。 例如, 估計平均每晚睡4小時, 就規定自己每天1時上床, 5時起床。

數天后, 提前15分鐘上床, 以增加床上時間, 循序漸進, 逐漸達到正常睡眠時間。 要求病人每天早上在規定時間起床, 即使夜間睡眠不好, 也要按時起床, 中午不要午睡。

自我放鬆和自我暗示療法:逐步放鬆精神和肌肉, 加入自我暗示, 誘導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