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何為傳統的養生之道?

何為傳統的養生之道?

(閱讀提示:我們今天講的食療、藥膳, 只是養生當中的一部分, 雖然它很有價值, 但並非最重要的部分。 )

中醫文化學者林中鵬:整個中醫應該說就是大養生學,

是廣義的養生學, 當然我們今天要討論的是狹義的養生學。 最早在《呂氏春秋》中就將醫學定義為“生生之道”——前一個“生”是動詞“提高”, 後一個“生”是名詞“生命力”, “道”是根本性的規律。 什麼叫醫學?就是人類提高自組織、自康復能力的學問, 或者說提高人的生命力, 從而消除疾病的學問——因此有別于現代西方治療疾病的“醫學”。 《黃帝內經》中黃帝與老師岐伯有一段精彩對話。 談到瘟疫時, 黃帝問老師為什麼有些人被傳染了卻不得病, 岐伯的回答是“正氣存內, 邪不可幹”——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說整個中醫學就是大養生學。 當然, 這裡所說的中醫學是指中華原創醫學, 而不是“一代明君”康熙閹割華夏文明後已經面目全非的“現代中醫”。

狹義的養生學是指通過非藥物的方法達到提高自康復能力的學問。 西元前五十世紀人天合一整體觀的形成標誌著養生概念的成熟;西元610年, 隋大業年間, 當時的太醫令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集中論述了各種疾病的病源和病候, 但書中沒有藥方, 只列養生方、導引法213種。 由此可知, 中國從那時起就已經將養生作為治療的常規方法, 並得到官方的提倡。

雖然說, 整個中醫藥體系從《黃帝內經》時代就已經很成熟, 但表達最精彩的要數漢武帝的叔叔淮南王組織編寫的《淮南鴻烈》。 書中認為整個人體生命系統(古稱“器”)由三個要素組成:一是形——“形者, 生之舍也”, 即人體生命的“房子”;二是神——“神者,

生之制也”, 即人的自組織、自康復能力, 是生命的主宰(制);三是氣——“氣者, 生之充也”, 氣是溝通形與神之間關係的使者, 用今天的語言說, 就是資訊。 “老大”是“神”, 老二是“形”, 老三是“氣”, 而且“一失位, 三者俱傷也”。 中華原創醫學是這個原則, 狹義的“養生之道”也是這個原則。 那麼, 如何來處理這三者之間的關係呢?《淮南鴻烈》講得很清楚:第一, “將養其神”;第二, “和弱其氣”;第三, “平夷其形”。 現在我們將“養生”局限為食療、藥膳, 有以偏蓋全之嫌。 養生養什麼?就是“養神”, 或者說“養心”, 或者說 “養性”。 我們今天講的食療、藥膳, 只是養生當中的一部分, 雖然它很有價值, 但並非最重要的部分——因為第一位是“養神”, 第二位是“養形”。 食療和藥膳實施的目的也是為了提高人體的自組織能力,
也即“養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