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三款粥方幫助祛濕氣 可根據情況自行選用

編者的話:生活中, 我們常聽到“濕氣重”這個概念, 很多人卻不知道濕氣是怎么來的, 以及該如何祛除。 若喜食冷飲、生冷瓜果等寒涼之物, 會損傷脾胃導致脾虛, 或損傷人體陽氣, 化生濕氣。 濕氣重的人, 晨起舌苔厚膩, 大便愛粘馬桶, 面部油脂多, 多汗且黏, 口黏膩或甜;或四肢浮腫、按之凹陷, 小便不利或渾濁;或頭身重困, 關節疼痛重著、肌膚麻木;女性白帶過多。 本期推薦三個化痰祛濕的粥方, 讀者可根據情況選用。

赤小豆山楂薏仁粥

取赤小豆50克、薏仁50克、白扁豆20克、茯苓15克、生山楂20克、粳米100克;除粳米外, 其他材料放入鍋中浸泡30分鐘;粳米洗凈, 倒入浸泡食材的鍋中, 加適量清水, 大火煮沸10分鐘后改小火煮20分鐘即可, 趁熱食用。

方中, 茯苓為利水消腫之要藥, 也可用于脾虛諸證, 與薏仁配伍, 有利水滲濕、健脾安神的作用;赤小豆能利濕消腫、清熱退黃、解毒排膿。

白扁豆性微溫、味甘, 歸脾、胃經, 有補脾化濕的功效。 山楂具有消食化積的功效。 這道藥膳對于痰濕體質兼有心神不安、食欲差等癥狀有較好作用。 需注意的是, 脾胃虛弱、胃酸過多者禁食此方。

需注意的是, 赤小豆與我們平時吃的紅豆是有區別的。 紅豆的形狀更接近于橢圓, 而赤小豆是圓柱狀, 看上去十分細長;紅豆看上去顏色亮, 赤小豆雖然也是紅褐色, 但有些發暗;口感上, 紅豆十分軟糯, 赤小豆則有些硬, 比較適合煮粥;在療效上, 赤小豆的功效比紅豆強, 所以中醫多用赤小豆入藥。

山藥冬瓜粳米粥

取山藥100克、冬瓜150克、粳米200克;冬瓜、山藥去皮、洗凈、切厚片, 蔥、姜洗凈切末;鍋內放油燒熱, 放入蔥絲、姜末略爆, 加入清水煮沸;放入山藥、冬瓜, 中火煮至熟透;粳米淘洗干凈, 倒入鍋中, 小火慢煮30分鐘;加入鹽、蔥末等調味即可。

方中, 山藥味甘性平, 歸肺、脾、腎經, 滋補性強, 既補氣又益陰, 乃平補肺脾腎之佳品。 《本草綱目》中記載, 山藥有“補虛羸, 除寒熱、邪氣, 補中、益氣力、長肌肉、強陽、益腎氣、健脾胃、止泄痢”等功效。

冬瓜味甘淡, 性微寒, 歸肺、大小腸、膀胱經, 《本草備要》中記載, 冬瓜“寒瀉熱, 甘益脾, 利二便、水腫, 止消渴, 散熱毒、癰腫”。 兩者相輔, 起到健脾、益氣、利濕之效。

茯苓麥冬小米粥

準備茯苓15克、麥冬15克、小米100克;茯苓和麥冬放入鍋中, 加適量清水煎煮成濃汁,

去渣留汁備用;小米洗凈, 倒入鍋中, 加適量清水, 大火煮沸后倒入藥汁, 改小火繼續煮30分鐘即可。 可做主食, 每日兩次服用。

方中, 麥冬味甘、微苦, 性微寒, 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的作用。 《本草新編》中記載:“麥門冬, 瀉肺中之伏火, 清胃中之熱邪, 補心氣之勞傷, 止血家之嘔吐, 益精強陰, 解煩止渴, 美顏色, 悅肌膚, 退虛熱, 解肺燥”。 茯苓性平, 味甘淡, 具有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的功效。 《用藥心法》中記載:“茯苓, 淡能利竅, 甘以助陽, 除濕之圣藥也。 味甘平補陽, 益脾逐水, 生津導氣”。 這道藥膳對于脾虛濕熱兼有心陰不足、心胸煩熱、驚悸失眠、口干舌燥等癥狀有很好的改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