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手機依賴會導致假抑郁癥

英國一家調查機構顯示, 60%的年輕人和37%的成年人對手機“高度上癮”。 上癮了, 會帶來怎樣的身心疾患?

美國新澤西州現已推出新法規:行人在街上邊走邊發短信將被罰款85美元!

采訪專家:南京市心理危機干預中心主任 張純

“手機依賴”可與網癮劃等號

因智能手機切合了人們的心理需求, 因此放眼世界, 處處皆有低頭族 ——

個案:前不久微信突然宕機3個多小時, 讓一位小年輕難受得抓心撓肝, 他說, 手機已成他的“人造器官”, 微信已是他生活的一大部分, 一旦微信宕機, 他整個人都覺得“無比失落”。

個案:一位先生放年假休息,

在海灘上, “我用手機和平板電腦寫博客、上facebook、發推特、訂閱600多條RSS信息, 每個小時都要接收十幾條推送的消息。 ”

個案:一位24歲的研究生說:“我幾乎一分鐘也離不開手機”, 與新結識的女友約會時, 他隨時向朋友們“播報”約會進展。 每隔幾分鐘, 就用手機通過Twitter微博把“約會見聞”發布到網上。

個案:一位大學生說, 即使在上課時, 我也開著手機, “時不時就想去朋友圈, 看看大家都有些什么新鮮事發生, 如果是自己發了照片, 就更加迫不及待地希望看到朋友們作何評論。 ”

個案:一位網友說:我的丈夫是個“手機控”, 在家中寧可低頭連續看兩個小時手機, 也不愿花5分鐘和我一起晾衣服;跟他說話, 愛理不理, 好像手機才是他的情人。

個案:一位小年輕說:我的朋友都有這樣的感受, “自從有了微博, 就沒有好好地吃過一頓飯。 吃烤肉要發微博, 啃個馕要發微博, 吃方便面也要發微博, 沒得吃還要發微博;沒有好好看過一本書, 捧起書就發微博炫耀自己在看書;沒有好好地旅游過, 還沒出門就發微博炫耀自己要出門;沒有好好逛過街, 一走在路上就賊眉鼠眼地東張西望……”

法國《心理》雜志的一項調查表明:59%的人對智能手機有“依賴癥”, 一想到沒有手機的生活會渾身“冒冷汗”。

美國最新一項研究指出, 手機已經融為大眾生活的一部分, 每位智能手機用戶平均每天必須查看手機34次, 有時頻率更高達每10分鐘1次。

對手機如此依賴, 會發生何樣的身心變化?

“手機依賴”導致了“假抑郁癥”

最近, 出現了不少感到頭痛、全身無力、食欲不振、失眠、焦躁等類似于抑郁癥癥狀的人, 但是, 服了治抑郁癥的藥并沒有效果。 原因是, 他們的病, 是“埋頭”玩手機造成的。

因為要看屏幕, 所以臉和目光都要保持朝下的狀態。 研究發現, 低頭時, 脖子承受的壓力是平常的3倍。 頻繁且長時間保持這種俯視的姿勢, 會導致原本支撐頭部的頸椎肌肉疲勞, 變得僵硬, 久而久之便成了“手機頸”。

“手機頸”是引起“手機抑郁癥”的元兇。

頸椎, 為了支撐頭部, 分散頭部的重量帶來的壓力, 大致呈現為“S”形。 而“手機頸”, 因頸部肌肉緊繃, 讓其變形, 壓迫到從頸椎內通過的神經, 讓人出現全身無力、食欲不振、失眠等不適癥狀。 而身體的不適,

又會引起焦躁不安等精神方面的問題。

治抑郁癥的藥物, 是通過促進腦內神經信息傳遞物質的活動來起效果的, 而“手機抑郁癥”的根源在于頸椎肌肉, 所以服用無效。

如何預防“手機抑郁癥”?

一則控制玩手機的時間;再則, 可以試著把手機拿到與視線平齊的地方, 盡量采用一種不必低頭的姿勢。

“過分依賴”會導致手機幻聽

明明沒人打來手機, 卻感覺到震動或聽到鈴聲, 被戲稱為“鬼來電”。

個案:一位大學生說, “有時感覺兜里的手機在震動, 可翻找時才發現, 手機非但沒響, 還根本不在兜里!”

美國麻州Baystate醫院研究團隊最近在知名的英國醫學期刊《BMJ》發表研究報告說, 近七成受調查的醫務人員曾有過“幽靈震動”幻覺, 有一成幾乎天天發生。

其實, “幽靈震動”的議題在網絡上已討論多時, “臉書”上至少有三個“幽靈震動癥候群”團體。

2007年另有調查發現, 320名手機使用者中, 有三分之二曾親身經歷過“幽靈鈴聲”幻聽。 臨床也發現, 因手機引發精神緊張等心理不適而就診的白領, 普遍有“手機幻聽”的癥狀。

分析其原因, 可能是因對手機過分依賴, 其大腦對手機鈴聲或來電震動已有高度預期, 甚至是細胞已產生記憶, 因而易發生錯覺。

“缺乏自信”易患“手機依賴癥”

個案:一位公司企宣, 因需要和外界頻繁聯系, 手機便成為她形影不離的“助手”。 她被提升至行政崗位后, 接入的電話驟然減少, 她仍時不時地掏出手機來看是否有未接來電, 但沒有, 這讓她十分焦慮, 郁郁寡歡,

情緒低落, 甚至連脾氣也變得暴躁起來, 經常莫名其妙地發火。

個案:一位高級主管, 手機從早到晚響個不停, 時間長了讓她心煩。 參與一場封閉式專業研討會后, 她發現她的手機信號很弱, 屏幕顯示信號格一會兒飄到無, 一會兒飄到三, 這種狀況令她坐立不安, 她總下意識地每隔三五分鐘就從包里摸出手機來看看, 但凡有短暫休息時間, 她就跑出會場找個信號好的地方呆著, 啥也不干, 就等著手機鈴聲響起……

個案:一位檔案保管員, 工作性質需要他格外小心謹慎, 嚴防因工作疏忽而泄露了資料。 時間一長, 他逐漸養成這樣的習慣:每每有電話打來, 他就擔心有事情發生, 因此他一刻都不敢離開手機。 一次, 他到外市出差, 匆忙中忘帶了手機,惴惴不安地走了近百公里的大半路程后,還是執意返程回家,拿到了手機。

“手機依賴癥”并不屬于精神疾病范疇,它是一種焦慮情緒的表現。其本質是人們對身邊不穩定因素的一種焦慮情緒。

這種情況的形成有內在的性格原因,性格內向、缺乏自信、責任感強的人,可能很小的一個誘因就會導致其焦慮;再則,這類人往往交際圈小,朋友少,只能借助手機來排解孤獨感和證明自己的存在,于是出現了“手機依賴癥”。

而一旦出現了“手機依賴癥”,當事人就會出現意識高度狹窄,注意力高度集中,反過來就會更加專注于手機信息的情況。

雖然這種“手機依賴癥”是一種心理疾病,但也并不是什么嚴重的病癥,它只是人們經常使用手機后產生的一種心理反應。但是,如果焦慮情緒嚴重,就需要進行相應的心理矯正了。

“要求完美”易患“手機強迫癥”

個案:英國一位19歲男孩的理想是做一名男模,2011年面試一家模特公司,未成功。之后他每天要花十多個小時的時間,拍200多張自拍照片,但是,不管他怎么調整角度,怎么梳理頭發,總是找不到一個完美的自拍。于是,在2013年,他決定自殺。據知,他患有強迫性精神障礙,及軀體變形障礙。

個案:一名責任感很強的40多歲的父親,因長期失眠、焦慮而就診。病起自3年前的一天,他的兒子遇車禍腿被撞斷了,目擊者打他的電話,偏偏他的手機沒電了,待他第二天見到病床上的兒子時,內心受到了極大的刺激。之后,他就手機不離手,幾分鐘就查看一下手機。

個案:一位16歲的女高中生,近段時間總是處于緊張和焦慮狀態,知道沒有電話來,仍不停地強迫自己看手機屏幕。在上課等要求關機的場合,她將鈴聲設置為振動,仍一遍又一遍悄悄查看,而無心聽講。媽媽帶她就診,醫生說她患的是“手機強迫癥”。

強迫癥,屬于焦慮障礙的一種類型,其特點為“有意識的強迫和反強迫并存”,如那位40多歲的父親:明知不會有何情況,但就是要看手機。不看,心里極度不安;看了,認為自己行為荒謬,更加痛苦。

強迫癥患者追求完美,遭遇不良生活事件時,過分自責,不能自拔,其痛苦焦慮的情緒只能通過強迫性的癥狀來緩解,“手機依賴”者的強迫癥狀,多和手機相關。

如果患上“手機強迫癥”,那就一定要就醫了!

匆忙中忘帶了手機,惴惴不安地走了近百公里的大半路程后,還是執意返程回家,拿到了手機。

“手機依賴癥”并不屬于精神疾病范疇,它是一種焦慮情緒的表現。其本質是人們對身邊不穩定因素的一種焦慮情緒。

這種情況的形成有內在的性格原因,性格內向、缺乏自信、責任感強的人,可能很小的一個誘因就會導致其焦慮;再則,這類人往往交際圈小,朋友少,只能借助手機來排解孤獨感和證明自己的存在,于是出現了“手機依賴癥”。

而一旦出現了“手機依賴癥”,當事人就會出現意識高度狹窄,注意力高度集中,反過來就會更加專注于手機信息的情況。

雖然這種“手機依賴癥”是一種心理疾病,但也并不是什么嚴重的病癥,它只是人們經常使用手機后產生的一種心理反應。但是,如果焦慮情緒嚴重,就需要進行相應的心理矯正了。

“要求完美”易患“手機強迫癥”

個案:英國一位19歲男孩的理想是做一名男模,2011年面試一家模特公司,未成功。之后他每天要花十多個小時的時間,拍200多張自拍照片,但是,不管他怎么調整角度,怎么梳理頭發,總是找不到一個完美的自拍。于是,在2013年,他決定自殺。據知,他患有強迫性精神障礙,及軀體變形障礙。

個案:一名責任感很強的40多歲的父親,因長期失眠、焦慮而就診。病起自3年前的一天,他的兒子遇車禍腿被撞斷了,目擊者打他的電話,偏偏他的手機沒電了,待他第二天見到病床上的兒子時,內心受到了極大的刺激。之后,他就手機不離手,幾分鐘就查看一下手機。

個案:一位16歲的女高中生,近段時間總是處于緊張和焦慮狀態,知道沒有電話來,仍不停地強迫自己看手機屏幕。在上課等要求關機的場合,她將鈴聲設置為振動,仍一遍又一遍悄悄查看,而無心聽講。媽媽帶她就診,醫生說她患的是“手機強迫癥”。

強迫癥,屬于焦慮障礙的一種類型,其特點為“有意識的強迫和反強迫并存”,如那位40多歲的父親:明知不會有何情況,但就是要看手機。不看,心里極度不安;看了,認為自己行為荒謬,更加痛苦。

強迫癥患者追求完美,遭遇不良生活事件時,過分自責,不能自拔,其痛苦焦慮的情緒只能通過強迫性的癥狀來緩解,“手機依賴”者的強迫癥狀,多和手機相關。

如果患上“手機強迫癥”,那就一定要就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