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珈

練瑜伽不是為減肥

專業人士指出練習瑜伽三大問題

一、“瑜伽病”流行

美國三藩市的一位脊椎神經科醫生, 在瑜伽盛行起來後, 得到一個“瑜伽醫生”的外號, 這位醫生說, 他每週治療的病人中, 有20至30位是因練習瑜伽不當而受傷的。 很多練習者做動作時過於勉強自己, 以至傷了背部、腰部、頸部等。 韌帶拉傷、軟骨撕裂、關節炎症、神經痛等都是常見的“瑜伽病”。

瑜伽確實會給練習的人帶來心情和身體上的益處, 但在練習時應該充分考慮自己的柔韌、平衡和力量素質, 一定要遵循量力而行的運動原則, 如果強度過大或者難度過高,

就可能會導致運動損傷。

二、瑜伽教練難速成

火熱的瑜伽還有值得我們反思的一點, 就是瑜伽教練的素質。 專業人士指出, 許多執教的瑜伽教練都缺乏充足的專業培訓。 瑜伽熱讓瑜伽教練的市場也供不應求, 因此出現了許多“速成教練”。

瑜伽教練應該是一個好的引導者, 在練習的過程中, 能給你創造一個放鬆、平靜、安全的環境和心境;他告訴你如何傾聽身體深處的訴求, 然後循序漸進地提高你的練習難度。 瑜伽教練應該為每個人量身定制練習計畫, 一味地讓每個練習者都練習某個瑜伽體位元是絕對錯誤的。

三、瑜伽體型莫奢求

很多人在選擇練習瑜伽時, 首先考慮的是練習瑜伽能減肥。 大多數瑜伽練習者的心態是急功近利的,

這與古老的瑜伽運動是背道而馳的, 瑜伽向來就反對急於求成的焦躁心態。 這些人只看到瑜伽的一面, 卻忽視了瑜伽的本質—————平和的心態, 這也是導致“瑜伽病”流行的原因之一。

愛自己、欣賞自己遠比追求一種完美體型重要得多。 郭健建議所有的瑜伽練習者要從身、心、靈三方面全面提升自己。 如果你真的投入了瑜伽, 你就會體驗到身體深層變化的驚喜, 把目光從單純的形體訓練上移開, 不但有利於減少運動傷害, 還會讓你的生活得到真正的變化。

瑜伽誤區

1. 練瑜伽前必須空腹, 練完再吃。

錯。 練瑜伽前如果你吃素, 最好2個半小時至3小時後再練, 如果吃葷, 最好在3個半小時至4小時後再練, 不過吃上一點水果或者喝上一杯牛奶都無大礙,

特別是對於血糖偏低的練習者來說, 練習前更是需要補充一點糖分。 練完之後最好等30分鐘後再進食。

2. 練完瑜伽, 出身大汗, 正好洗個澡放鬆放鬆。

錯。 練完瑜伽最好等半小時後再洗澡, 瑜伽講究能量平衡, 如果馬上洗澡會打亂這種平衡, 要給身體一段時間來吸收。

3. 瑜伽核心是鍛煉體位。

錯。 瑜伽的體位法只是瑜伽裡最微小的部分, 瑜伽的冥想和呼吸是最重要的。 而且瑜伽要長時間的持續下去, 好的效果不是練習一個小時內產生的, 而是延續到其他23個小時裡。

4. 瑜伽就是鍛煉身體柔韌性。

錯瑜伽不是簡單地伸展, 它不像舞蹈、雜技那樣要求身體柔韌。 瑜伽是講究能量平衡, 用呼吸帶動身體運動,

呼吸越深身體越伸展, 內在的呼吸幫你打開身體的柔韌性, 這更多是感覺上的柔軟, 而非肢體上的柔軟。

5. 練瑜伽後再練其他運動。

錯。 最好把瑜伽放在其他運動的後面, 這可以起到很好的放鬆身心效果。 如果練完瑜伽後再做一些比較劇烈的運動, 那只能是讓身體緊張, 進而打破能量平衡。

6. 練瑜伽要不停喝水。

錯。 練瑜伽前可適當喝些水, 但練習過程中如果不口渴就不要喝水, 感到口渴就少量飲用, 同時注意運動20分鐘後再大量的飲用水。 但高溫瑜伽除外, 它需要在練習中不斷的飲用水, 來補充流失掉的水分。

7. 每週固定時間練瑜伽。

錯。 把瑜伽深入生活中, 這樣的效果才更好, 而不要把練習瑜伽固定成一周幾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