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

不想上班!盤點“春節綜合症”(1)

每年, 過完春節長假, 不少人會患上“春節綜合征”。 專家提醒大夥:不管是節日, 還是平時, 都要有主動調適自己心理、睡眠和飲食的意識和能力, 以防“春節綜合征”侵襲日常生活和工作。

何謂“春節綜合征”

專家介紹說, “春節綜合征”, 實際上並不是指某種具體的疾病, 而是指在七天長假前後過程中由於生活規律、生活節奏、社會角色的變化和調整, 所引發的一系列身心不適應。 包括各種軀體症狀、心理問題和社會適應問題, 還可以理解為某些疾病狀態和亞健康狀態。

“春節綜合征”在“假日綜合征”中表現最為明顯。

這不僅僅因為人們連續休息了七天, 改變了以往的生活規律, 更主要的是, 春節作為我國最重要的傳統佳節, 在人們的實際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心理內涵。

“春節綜合征”主要的生理表現為:渾身乏力、嗜睡、精力不集中、厭食、恐懼、孤獨和出現頭暈、口乾舌燥、煩躁、腹痛腹瀉等症狀。 最容易出現的症狀有:疲憊、神經性厭食、工作恐慌——不想上班。

壓力和亞健康是主因導致“春節綜合征”的心理壓力, 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斷蓄積起來的, 與許多人對春節功能的認識誤區相關。

春節原來是緩解一年的緊張工作, 全家團聚、享受天倫之樂的重要日子。 可事實上, 常常把春節變成了為工作進行“鋪墊”、請客送禮、應酬吃飯的“突擊階段”, 如果不是那麼緊張、功利,

心理負擔就會減輕許多。

再就是“說者無心, 聽者有意”, 對自己和生活的期望值過高。 春節, 親朋好友相聚, 難免談起過去的一年。 得意者往往沾沾自喜, 失意者往往懊悔沮喪, 如果一味攀比, 難免自卑、產生挫敗感, 而這種挫敗感, 會因春節的到來顯得尤為強烈。 因為, 許多人視春節為自我辭舊迎新的象徵, 一旦心態失衡, 就會感覺一年“不順”。

對於春節期間出遊、返鄉的人來說, 春運的擁擠、往返時間的緊迫, 長時間乘坐飛機、火車、輪船也可能會讓一些人產生嚴重的身心壓力。

平時處於“空巢”狀態的許多中老年人, 大都期望春節期間能夠家庭團聚, 子女多回家住住。 而子女不僅要考慮到父母和親友方面的各種應酬,

他們還有自己的家庭和事務需要處理。 一些“新新人類”, 他們有張揚自我的強烈願望, 不願意遵從長輩的安排, 他們希望通過新奇、強烈的刺激宣洩平時蓄積的心理能量。 家庭內部期望值的差異, 也會引發失落、緊張、沮喪和不滿。

有的人難得過年回家與親人團聚, 長假結束意味著將離開家鄉和親人, 離別的傷感越來越深。

有的人對春節休假沒有安排, 一放假隨意而為把原來的生物鐘全打亂了, 喝酒、熬夜, 假期結束了, 人也精疲力竭了, 身心便處於了亞健康狀態。

這些高壓力者和平時就已經處於亞健康的人, 在“緊張”的春節期間, 很容易誘發“春節綜合征”。

幫孩子克服厭學情緒春節後, 孩子也該上學了, “春節綜合征”其實在孩子身上也有所體現,

如開學前, 孩子會緊張、焦慮、不安, 對上學產生抵觸心理;在開學的前兩個星期, 孩子上課的時候會很難進入狀態, 提不起精神, 身體感到乏力, 昏昏欲睡, 心情煩躁;放學後, 會對著家庭作業發呆, 想寫但是又坐不住, 拖拖拉拉的會持續很久。